返回
顶部
首页 > 城市圈 > 正文
老鲁的“治理经”
发布日期:2024-04-25    来源:珠江网    浏览:16472

时下,走进马龙区纳章镇竹园村,一路水清、树绿、花红,一幢幢“小洋楼”掩映在青山绿树间……俨然一幅“人在画中游”的美丽乡村图景。

竹园村辖9个村民小组,国土面积18.48平方公里,有农户1053户3823人。曾获“全国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工作先进党支部”“国家森林乡村”“全国文明村镇”“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第三批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等殊荣。

说起竹园村多年来的变化和这里的善治“密码”,80多岁的大营村村民黄发国不禁感慨:“能过上现在的生活,我们以前想都不敢想!”

竹园村缘何硕果累累?黄发国又为何有此一叹?这还得从竹园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鲁金宝说起。

鲁金宝扎根基层34年,当地人亲切的称他“鲁书记”或是“老鲁”,他是个敢于说真话的“直肠子”,也是个干事创业的“犟驴子”,多年来致力于抓基层、打基础、固基本,今天就让我们来看看老鲁的18字“治理经”。


强组织

走在大营村的红色沥青步道上,如霞似锦的石竹花开满步道两旁,青瓦白墙的房屋倒映在荷塘里,广场上基础设施一应俱全,文明、廉洁文化印在地上、墙上,更刻在群众心里。谁曾想,六年前,这里还是一片秧田?

“要有个给老百姓休闲娱乐的地方,不能总让老百姓吃完饭就‘窝’在家。”老鲁说。跟村“两委”成员“碰头后”,通过党员大会,利用大营村秧田建设文化广场一事达成共识。

通过党员“三先”模式,32亩秧田实现“征地”零费用,并建设了文化小广场,建成健身步道、篮球场等,如今,各类文化活动在此举行,小广场成为群众休闲娱乐好去处,也变成了村里民情民意的汇聚点。

组织兴则乡村兴,组织强则乡村强。竹园村不断推动基层党建全面进步全面过硬,建立起信息互通、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联动机制,推行村级组织“大岗位制”,组建“村+组+网格+党员”的网格体系,建立党组织建设、党员定期培训等制度,落实“四议两公开”、民主集中等制度,打通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最后一公里”。

抓引导

“请大家注意,听哈广播,当前有几个事情要给大家说一哈……”在竹园村,“大喇叭”几乎“天天响”,听广播已成为村民的习惯,村民们说:“有鲁书记的声音在,我们就觉得踏实。”

“现在国家政策好,路是水泥路,晚上串门不用打手电筒,腰包也鼓了,要学会感恩。”在每次“三讲三评”活动以及村组会上,老鲁总要跟村民们“唠叨”几句,给他们“补课”。从党的方针政策到社会伦理道德,从法律法规到人居环境,从农村科普到家风家教……鲁书记在“大喇叭”里讲的内容涵盖了基层治理的方方面面。

老鲁在竹园村设立“思想道德教育办公室”,明确各支部每月1-9日开展支部主题党日活动,定期组织召开院坝会、村民代表会、户主会等,抓实“三会一课”制度落实,常态开展党的方针、政策学习。“思想是行动的先导,群众思想工作必须常抓不懈!把群众组织起来,发动起来。”老鲁如是说。

一直以来,竹园村通过集中性和经常性教育相结合,把农村思政工作融入组织、宣传、凝聚、服务群众的各项具体工作中,增强了人民群众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情感认同,提高了践行能力和行动自觉。


优服务

“村干部要有公心,才能树立威信”“热忱服务好群众,热情也能推动工作!”老鲁抓住村组干部这一“关键少数”,教育引导村组干部及群众做到公平、公正、公开、廉洁、务实。自己也率先垂范,三十年如一日,公平正直,刚正不阿。

2015年某天上午,老鲁像往常一样在烟点督促收购,当看到五六筐未达到中桔二标准的烟叶被定为中桔二时,当即叫停,对当事人厉声呵斥,并现场“开除”验级员,赢得烟农连连叫好。“看到不公道的事,我就要骂,要为群众撑腰”。老鲁身上的正气就像他说话的声音一样铿锵有力。

为群众办好事,让群众好办事。在讲公心、促公平的同时,老鲁极力促进服务效能提升,对党群服务中心进行规范提升,推进73项服务事项进驻,建立党员“1+n”包保服务群众和“两委”成员包保自然村工作机制,梳理“群众需求清单”“为民服务清单”,开展帮办代办服务,通过主动“叩门”服务、发动群众自我服务等方式,把服务做到最前沿和群众的心坎上。

育乡风

“以前,村民办红白喜事,都办三四天,现在不一样了,从上到下只办一天!并且小浩(村委会副主任)结婚开始就‘一刀切’”水凹村村民赵玉禄说。

为推动移风易俗,老鲁明确了红白喜事办理周期及礼金标准,同时通过村民自己“提”、共同“议”的方式,组织修订村规民约,完善红白理事会章程,把“门前五包”“义务工”“厚养薄葬”等条款写入其中,如今,竹园村村民办理红白喜事的周期缩短三分之二,每年为村民节省开支100余万元,得到一致点赞支持。

为切实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老鲁设立“银发工作室”“七彩志愿服务队”,建起活动室、农家书屋,打造了大营、水凹、竹园新时代文明实践点,组建9支文艺队和舞龙舞狮队伍,配置音响、二胡、鼓、锣等器材,绘制文化墙、亲子彩绘,自编自演本土花灯剧《农村老奶夸家乡》等文艺节目。“老百姓物质上富裕了,精神也不能‘贫穷’。”老鲁说。

老鲁坚持“选、育、颂”工作法,评选文化大院、道德模范、文明家庭等12类先进典型150余户(人),开展先进典型事迹学习,挖掘《大营槽子的枪声》《大营龙潭记》等红色文化故事,“文明沃土”构筑起崇德尚礼的“精神高地”。

一直以来,竹园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实施文明乡风培育、和顺村风涵养、良好家风传承三大行动,通过党委牵头抓总、支部旗帜带动、党员以身示范、群众积极参与,汇聚多元力量,厚积起磅礴发展动能。


防风险

“你挖地么还把我家地埂也挖掉?”“我哪点挖你家地埂,你倒是一天不要乱说乱讲呢!”在“鲁金宝个人调解工作室”里,老鲁认真倾听,待双方情绪稳定后,根据诉求展开调解,并化解了纠纷。

在老鲁的带领下,竹园村成立马龙区首个个人调解工作室,动员驻村干部、村组干部、网格员、“五老人员”等力量加入其中,建立矛盾纠纷排查、包案化解、跟踪回访工作机制,辖区矛盾风险摸排覆盖率、靶向施策结对化解率、跟踪回访群众满意率均达100%,实现矛盾风险“发现得早、控制得住、化解得了、处理得好”。

“进山一定要登记!”“重点特殊人群一定要管理服务好!”护林防火期间,老鲁每天都要到各个山头转一转,在雨季来临时,他又全覆盖的将辖区水库坝塘、地质灾害点巡个遍,做到安全隐患排查整治全覆盖、无死角,保障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多年来,在老鲁的带领下,竹园村统筹发展与安全,聚焦命案防控、耕地保护等16个重点领域,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落实防范化解重大风险责任,守牢安全生产底线,实现辖区重大安全事故、命案零发生。

促发展

“狮六线、六水线硬化通车”“高标准农田建设”“美丽村庄建设”……细数竹园村这些的变化,80多岁的杜迤泽村村民赵留剑感慨万分:“老鲁的心头总是装着老百姓。”

水凹村道路硬化时,由于资金不足,导致项目停滞。老鲁不假思索,以个人名义贷款10万元,弥补了道路硬化资金短缺问题,并顺利完成了水凹村进村道路硬化。面对土地难以规模化经营的现状,老鲁提出土地置换的“歪点子”,解开了困扰村民的“硬疙瘩”,实现蔬菜种植技术指导、中耕管理、推广销售一条龙……

老鲁紧盯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群众增收主题,兴修沟渠4.8万米,改直河道1.9万米,建设高标准农田2400余亩,实现村村通硬化路。建立“支部+合作社+业主+农户”的运营模式,建成规模化养牛场1个,养猪场4个,种植青花、芫荽等蔬菜4000余亩,培养种植养殖大户20余户,一系列举措实现农业产业“腾笼换鸟”,群众增收致富的基础打得越来越牢,2023年村集体经济收入30余万元。

这就是老鲁:文明乡村擎旗者,一身正气好书记。他曾获云南省优秀村党总支书记、云南省道德模范、曲靖好人等30余项荣誉,面对这些,他却总是说:“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群众满意才是对我们的最高奖赏。”

(通讯员:朱加文)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