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8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若干规定》,为深化拓展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工作提供重要制度遵循,是健全全面从严治党体系的重要举措。规定实行以来,基层干部卸下负担、轻装前行,基层减负成果惠及人民群众。
基层是联系群众、服务社会的桥梁,但长期以来,文山会海、繁杂事务、指标考核等“沉重负担”让基层干部难以专注主责主业。要让基层焕发活力、轻装前行,必须学会运用“加减法”,既减掉繁冗,又加出效能,释放基层的战斗力。
减负担如“减肥”,甩掉基层工作多余赘肉。要为基层“减负”,首先要减少“赘肉”,即那些不必要的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负担。这些赘肉不仅挤占基层干部的时间和精力,还直接影响他们对本职工作的专注程度。减少文山会海,避免“开会为开会”当前,基层干部常被大量的会议和文件裹挟。许多文件只是简单的“转发”,会议又多是“层层传达”,没有实质内容。这种“文来文往”“会来会往”的情况,犹如“空跑”的车,不仅浪费“油”,还磨损“零件”。应严格压缩会议数量,提倡线上简报或书面汇报;文件简洁明了,避免多头布置、重复发文,将时间还给基层。减少考核指标,破除“痕迹主义”考核指标过多过繁、要求“留痕”的做法,是基层减负的一大“痛点”。一些干部戏言:“工作干得好不好不重要,关键看笔记本写得厚不厚,材料做得多不多。”要破除这种“痕迹主义”,必须优化考核机制,减少繁琐指标,突出实效导向,让干部把时间花在“干事”上,而不是“留痕”上。
服务如“健身”,强化基层工作的肌肉力量。减负不是“减”到空白,而是为了更好地加出实效。基层干部肩负着服务群众的使命,只有在“减负”的同时,强化服务效能,才能真正实现减负增效的目标。加快数字化转型,让数据多跑路过去,基层干部经常因为信息上报、文件传递而奔波不止。如今,数字化技术的发展为基层工作提供了“减负神器”。通过“一网通办”“数字云平台”等方式,推动数据共享和智能化办公,可以减少重复劳动,让干部将更多精力投入到实际工作中。加大赋权力度,增强基层自主性很多时候,基层干部的负担不是来源于工作本身,而是由于上级部门的“指挥棒”指向不明,导致基层陷入“反复修改方案、频繁应对检查”的恶性循环。对此,应加强权责下放,赋予基层更多自主决策权,减少不必要的审批和指令,给予基层“自由施展拳脚”的空间。
防反弹如“护肤”,避免基层减负的“反弹效应”。减负不能“一阵风”,而要防止反弹和回潮。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之所以屡禁不止,往往与“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有关。要真正为基层减负,必须从制度建设入手,形成长效机制。制度护航,避免“明减暗增”减负是一项长期任务,单靠一次清理整顿难以奏效。基层干部反映,有些部门“明减暗增”,比如取消了一些会议,却增加了“线上打卡”;减少了现场检查,却多了“随机抽查”。针对这种问题,要通过建立长效机制,明确减负清单,压实责任链条,确保基层“减负”从文件走向现实。加强问责,防止“走过场”基层减负需要落实到行动上,但如果上级部门在执行过程中流于形式,甚至“甩锅”给基层,就容易形成新的负担。例如,将任务下放后没有配套资源支持,基层既要干活又要“买单”,实质上加重了负担。对此,应建立问责机制,对“假减负”“伪减负”现象严肃追责,让减负工作真正落到实处。(作者:何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