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滇黔交界的崇山峻岭之间,静静横卧着一座古老的石拱桥 —— 永康桥。它宛如一位历经沧桑的智者,承载着数百年的历史风云,担当着 “滇黔锁钥” 的重任,连通着两地的血脉与情谊。
怀着满心的向往,我们终于踏上了探寻永康桥之旅。一路上,山路蜿蜒曲折,车窗外的山峰陡峭林立,让人愈发惊叹于当年建桥的艰辛。临近永康桥,便能望见它那古朴而雄伟的身姿,横跨在汹涌澎湃的黄泥河上。走上桥,青石板路虽历经风雨洗礼,却依旧坚实,每一步都似能踏响历史的回音。
桥身呈优美的弧线,横跨两岸,桥下河水潺潺流淌,不舍昼夜。这座石拱桥,不仅是建筑史上的奇迹,更是文化与商贸的桥梁。曾经,云南的茶叶、药材顺着桥面运往贵州,贵州的手工艺品、粮食也由此流向云南,不同的口音、服饰、习俗在此汇聚交融,碰撞出绚烂的火花,孕育出独具魅力的地域风情。
踏步过桥,进入贵州界内,率先映入眼帘的,是那蜿蜒曲折的驿道。沿着驿道前行,在三道拐处,一座庄严肃穆的《永康桥颂并叙》碑傲然挺立。碑身之上,密密麻麻的字迹仿佛在低语,诉说着建桥的艰辛、过往的繁华。轻抚碑面,那雕刻的纹路似带着历史的温度,将人瞬间拉回往昔岁月。不远处,“滇黔锁钥” 摩崖石刻更是醒目,四个大字笔力千钧,深深嵌入石壁之中,彰显着此地独一无二的战略地位,仿佛一位豪迈的将军,向世人宣告这片土地的险要与重要。再往前走,圆拱形的石关门出现在眼前,其上镌刻的 “峭壁” 二字苍劲雄浑。仰头凝望,关门仿若一位威风凛凛的卫士,两侧险峻的山势如天然壁垒,与关门相互呼应,共同守护着滇黔通道。石关门之下,石板路被往来行人踩踏得光滑发亮,想象着曾经商旅络绎不绝、马蹄声声的画面,心中涌起无限感慨。这扇门,开启过多少希望,又见证过多少别离,唯有岁月知晓。
沿山而下,顺桥而过,踏入云南界,不远处的山头矗立着一座城防碉堡。岁月的风霜让它略显沧桑,墙体上斑驳的痕迹是时光留下的印记。厚实的条石、狭小的瞭望口,依然能让人清晰勾勒出曾经烽火连天、守桥将士严阵以待的场景。
永康桥位于罗平县钟山乡老渡口村委会桥边村东 500 米处,横跨于滇黔两省界河黄泥河上,东北端与贵州相连,西南端与云南相连。该桥始建于中华民国六年(1917 年),由黔军游击军总司令刘显潜和何应钦之父何明伦等人倡议并由地方绅士支持修建,民国九年(1920 年)八月竣工。桥建在河两岸峭崖上,工程艰巨,结构坚实,宏伟壮观,是滇黔的咽喉要道,素有 “滇黔锁钥” 之称。
永康桥宛如一颗璀璨星辰,在岁月的长河中熠熠生辉,永不落幕。让我们珍视这份厚重的历史遗产,让永康桥的故事代代相传,让滇黔两地的情谊在时光中愈发醇厚。
文:侯刚 杨丽萍 / 图:何磊 张振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