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顶部
首页 > 珠江网讯 > 正文
文风映党风 笔端见担当
发布日期:2025-02-28    来源:珠江网    浏览:15104

党风,即党的作风,如同党的脸面,直接关系到党的形象与威信。而文风,恰似党风的“影子”,映照出党员干部的精神风貌与工作态度。倘若文风脱轨,便会如毒瘤般侵蚀党风的纯洁性,给党的事业带来难以估量的损失。例如,某些党员干部在撰写工作报告时,喜欢堆砌华丽辞藻,内容空洞无物,看似洋洋洒洒,实则毫无实际意义;在发言时,习惯于使用官话套话,缺乏真情实感,让听众感到索然无味。这些现象不仅影响了工作的效率和质量,也损害了党在群众心中的形象。因此,党员干部必须高度重视文风问题,以务实、严谨、清新的文风,彰显党的优良作风。

文风实则映射着工作作风。一些党员干部撰写材料时,习惯于堆砌华丽辞藻,空话连篇,看似洋洋洒洒,实则毫无干货。这样的文风,就像空中楼阁,华而不实,不仅浪费了大量时间和精力,还容易让基层干部群众一头雾水,难以领会文件精神实质,严重影响工作推进效率。真正的务实文风,应如“出水芙蓉,天然去雕饰”。它要求党员干部在行文时,紧密贴合实际工作,言之有物。比如,在制定政策文件时,要深入基层调研,精准把握群众需求与痛点,用简洁明了的语言阐述政策要点与实施路径。以脱贫攻坚时期的文件为例,很多文件直击要害,明确指出贫困地区的具体问题与帮扶措施,让基层干部能够迅速领会并付诸行动,有力推动了脱贫攻坚战的胜利进程。

严谨的文风,是党风严谨性的体现。然而,当下部分党员干部行文随意,错别字频现,数据引用不准确,逻辑混乱不堪。这就好比在精美的瓷器上出现了瑕疵,不仅损害了文章的质量,更折损了党的形象。要塑造严谨文风,需在细节上下功夫。党员干部在撰写文稿时,要像雕琢美玉一样对待每一个字、每一句话。从选词用字到标点符号,从数据核实到案例引用,都必须一丝不苟。例如,在撰写党建报告时,对党员人数、党组织活动开展次数等数据要反复核对,确保准确无误;对引用的党规党纪条文要仔细研读,保证引用恰当。只有这样,才能使文稿严谨规范,彰显党的严肃性与权威性。

文风清新,方能拉近与群众的距离。部分党员干部的文风却如同陈年老酒,散发着浓重的“官味”,让群众望而却步。他们习惯于使用生僻词汇、官话套话,文章晦涩难懂,群众读了如坠云雾。清新的文风应如山间清泉,潺潺流淌,滋润人心。党员干部应以通俗易懂的语言表达观点,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传递信息。像习近平总书记讲话时,常引用一些民间俗语、典故,如“鞋子合不合脚,自己穿了才知道”等,这些话语生动形象,贴近群众生活,让群众易于接受、乐于倾听。在宣传政策时,党员干部也应采用通俗易懂的乡音土语,将政策内容转化为群众熟悉的表达,使政策深入人心,真正实现党群一心。

文风还承载着责任担当。一些党员干部在面对问题时,文稿中却避重就轻,不敢直面矛盾,将责任推诿他人,这样的文风如同“避风港”,让责任意识无处安放。有担当的文风,应如利剑出鞘,直指问题核心。党员干部在撰写文稿时,要敢于揭露工作中的短板与不足,勇于承担责任,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例如,在环保问题整改报告中,不遮掩企业的违规排放行为,不回避监管部门的失职失察,如实陈述问题根源,并详细列出整改责任人、整改期限与整改措施,以担当的文风展现对党和人民事业高度负责的态度。

文风虽小,却关乎党风大局。党员干部要时刻警醒,以务实、严谨、清新、担当之笔,书写优良文风,守护党风的纯洁性,让党的事业在优良作风的滋养下蓬勃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强大的精神力量。

(作者:胡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