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板桥有一幅《兰竹图》,上有题诗:“石畔青青竹数竿,傍添瑞草是幽兰,老夫卅载琼林客,只画春风不画寒”,让我对兰花有了第一印象。在郑板桥的笔下,青竹数枝,幽兰几瓣,瘦石一座,构成了古代文人雅士清高脱俗的形象。
兰花之美,美在细而长的叶,所占空间极小,却蕴含抖擞之精神;美在淡而雅的花,虽不绚烂多姿,却也矜持桀骜。无论是在书房小小的茶几上,或是在山间嶙峋的石丛中,或是幽幽的空谷里,只要出现一株兰花,便会给人如入仙界的感觉,像是超凡脱俗的倩女、山间叮咚的溪流、静夜飘来的一曲绝响。于是,我对“空谷幽兰”的造词者,有了些肃然起敬。
清代李渔在其《闲情偶寄》中,对兰花有过这样的描述:“兰生幽谷,无人自芳”。可见其性情高洁,境界异常,纵然无人欣赏,也要独自盛开,使我我不由想起孤芳自赏这个词来。阳春三月,各类兰花造型各异,摇曳多姿,或含苞待放,或恣肆盛开,营造出欢乐祥和春意盎然的气氛。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闻兰香、赏兰花、观兰叶。在喧嚣的世界,若能平复浮躁之心,获得心灵之慰安,也算是兰花一大功劳。兰花不择地势,窈窕桀骜,清香淡雅,内敛矜持,生长于深山,虽不为人知,却独吐芬芳,令人心驰神往。它使我想起屈原的诗句“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
花是这样,人,又何尝不应该这样?
(通讯员:罗吉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