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板桥镇以党建为引领,紧紧围绕“产业强镇、商贸活镇、绿色富镇、康旅新镇”发展定位,积极探索出“1231”矛盾纠纷联排联调机制,开创了“中心突破、两翼齐飞、全域联动”的新局面,实现了基层治理与乡村振兴“同题共答、和谐共建”的新格局。
建强网格,打通基层治理“神经末梢”
板桥镇坚持把党建引领作为基层治理的“主心骨”,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不断提升基层治理水平。积极探索“党建+网格化”治理模式,将全镇划为644个网格,优先选任党员担任网格员,充分调动网格群中的644名网格员和末端防处吹哨人1256人进行命案预警和矛盾纠纷排查,实现“小事不出网格、大事不出村庄”。深入开展“党员亮身份、作表率”活动,引导党员在基层治理、乡村振兴、环境整治等工作中冲锋在前、勇挑重担,以实际行动践行初心使命。
多元共治,奏响基层治理“协奏曲”
板桥镇坚持共建共治共享理念,积极构建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凝聚起基层治理的强大合力。一是强化村民自治。通过“一事一议”的方式,不断完善村规民约制定,并从老党员、老干部、老教师、老模范、老退伍军人中推举出“五老监督员”队伍,参与村规民约监督执行,实现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 二是推进法治建设。深化民主法治村(社区)创建,组建以综治、妇联、法庭、司法、公安等部门人员组成的“乡村法宣小分队”,通过村民代表会、院坝会、群众会等形式开展常态化法律知识讲座、法律咨询等宣传教育活动;建立健全1231矛盾调处排查化解工作机制,纵深推进党建引领,把常态化、时效化、品牌化推行“1231”工作机制作为基层治理有效抓手。2024年以来,共排查矛盾纠纷153件,化解148件,化解率96.7%,辖区内刑事案件发案数86件,同比下降32.3%;电信网络诈骗案件31件,同比下降40.4%,18类标签重点列管人员249人,全部按照分类动态管理、服务到位的原则,明确管理责任部门进行精细化管理,实时掌握人员情况,未出现因重点群体漏管失控,矛盾纠纷排查化解不到位引发各类刑事案件或个人极端暴力案(事)件。三是弘扬文明乡风。组织开展“文明村”“好婆婆、好儿媳”“文明家庭”“书香家庭”“十星级文明户”“道德模范”“身边好人”等创建评比活动,以身边人讲身边事、身边案警示身边人,以优良家风涵养和谐村风、以和谐村风塑造淳朴民风,汇聚村民思想道德力量融入乡村治理,让矛盾在无形之中得以消除。
产业兴旺,绘就乡村振兴“ 新画卷”
板桥镇坚持把产业发展作为乡村振兴的“牛鼻子”,因地制宜发展小黄姜、花卉、芭蕉芋、林下野生菌等特色产业,不断壮大村集体经济,促进农民增收致富。通过“中心突破、两翼齐飞、全域联动”发展思路,产业发展势头更加强劲,小黄姜冷链物流中心和“小黄姜国际交易市场”向国内外销售鲜姜4万余吨、干姜7万余吨,交易额达16.4亿元,玉马花卉产业产值达3400万元,带动务工10000余人次。芭蕉芋厂年产值达5100万元,辐射带动县域芭蕉芋种植1.3万亩。花红林下野生菌促繁基地示范引领效果显著,腌菜厂签约订单1930万元,菌菇精深加工厂签约订单700万元,实现县内11个村(社区)入股分红27.5万元,带动周边群众就近就地务工3000余人次。
同时,以聚焦建设“旅居康养目的地”为目标,充分发挥旅游资源优势,激活乡村沉睡资源,实施以“花间赏、云上住、维古养、龙潭忆、普鲁疗”为主题的乡村振兴示范先导工程,积极探索建立“144+N”的联农带农增收模式,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据悉,罗平云上花乡乡村振兴示范园建成运营以来,累计吸引60余万游客、430余个团体前来观光、体验,累计营业收入达1862万元,经营主体由2021年的5家增长到现在的92家,村集体经济收入93万元、户年均分红2152元。
如今的板桥,在党建引领下,基层治理水平不断提升,乡村振兴步伐不断加快,一幅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新画卷正在这里徐徐展开。
通讯员: 念国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