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分春耕好时节,药材种植正当时。走进会泽县雨碌乡铁厂村,整地、起垄、覆土、挖塘、栽苗、浇水……高低错落有致的地块到处是一片热火朝天的“春耕图”。去年这里还是一片长满杂草的撂荒地,如今因为中药材白芨种植,撂荒地变成了当地群众的“百草园”,“铁厂村”逐步实现了到“药厂村”的蝶变。
种下“苦药材”,过上“甜日子”。时下,气温逐渐回升,土壤湿度适宜,正是中药材白芨种植的有利时机。在铁厂村铁厂小组罗玉明的野生白芨种植基地里,数十名当地群众齐上阵,整地理墒、培土施肥、栽苗浇水,现场一片繁忙景象。前些年,罗玉明一直外出在昆明务工。2022年,因为要照顾父母起居和孩子上学,罗玉明便回家当起了“土地主”,在10余亩土地里种植玉米和马铃薯,由于粮食价格不稳定,致使他陷入了种与不种的两难境地。2023年,在铁厂村“两委”干部的带领下,罗玉明大胆尝试发展野生白芨和三角白芨种植,从最初的1分试验田发展成为今天的8亩野生白芨种植基地。“不瞒您说,目前野生白芨的价格在200元至240元/斤,去年我买了3亩多点的白芨就获得了15万元的收入,今年我准备再扩大一点种植规模”罗玉明笑呵呵的说道。
外出“取真经”,引得“凤凰来”。白芨虽味苦涩,可浑身都是宝。据《本草纲目》记载,白芨,因其根白色,连及而生,故名白芨。这种多年生草本植物味苦、甘、涩,微寒,有收敛止血、消肿生肌的神奇功效,除了药用也可用于化妆品、工业制胶、食品行业以及园林观赏,适用范围广,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市场前景好。长期以来,由于雨碌乡铁厂村大山里植被良好,野生白芨资源极为丰富,村民们常上山采挖,用于入药或出售,甚至吸引了不少商贩前来收购,销售价格不菲。2000年,铁厂村通过召开村“两委”干部会议研究,决定因地制宜,探索发展野生白芨种植产业。说干就干,铁厂村先后组织村组干部、种植户到楚雄、文山等白芨种植植基地“取经”,现场观摩交流学习白芨种植先进经验做法,让大家在比较中寻找差距,在学习中互相提升技术,在交流中凝聚产业发展共识,坚定大家大力发展白芨中药材种植产业的信心和决心。积极引进高吉刚、马武海等外出返乡创业致富带头人30余人,积极发展白芨种植。邀请会泽县农业农村局技术人员到田间地块给白芨种植户讲解白芨种植技术,为广大种植户“传经送宝”。同时,成立了白芨种植专家服务工作站,通过专家辅导、能人带动改进白芨种植技术,推动产业提质增效。目前,以铁厂村白芨种植基地为中心,辐射带动周边长箐、新房、陡红、翅恼河、白彝5个村200余户群众参与白芨、天麻、黄精等中药材规模化、标准化种植,实现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
念好“山字经” 做足“药文章”。雨碌乡铁厂村海拔 2000米,年平均气温16℃,年降水量840毫米,辖区内森林覆盖率高,土壤肥沃、气候湿润、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非常适合中药材的生长发育和球茎膨大,出产的白芨更是色鲜质优的上等中药材。雨碌乡铁厂村党总支书记李玉斌介绍说:“近年来,白芨市场需求量增大,价格节节攀升,铁厂村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采取‘党组织+专家服务站+大户+农户’的种植模式,规模化种植白芨250余亩,培育种植大户30余户,鼓励农户进行白芨、天麻等中药材种植,并邀请县级农技专家适时进行现场指导,为种植户们提供技术服务,保障药材种植品质。”铁厂村只是雨碌乡推进特色产业发展促群众增收的一个缩影。近年来,雨碌乡依托农业产业发展政策,大力实施农业结构调整,精心打造“一村一品”示范村,努力发展特色产业,为群众增收致富搭建平台,助力乡村振兴,铺设了一条群众“致富路”。
产业兴,生态美,百姓富。下一步,雨碌乡将持续以全县实施“小品种大产业”培育工程为契机,因地制宜、优化产业布局,大力推广规模化种植,成立中草药种植专业合作社,大力培育野生白芨种苗基地,以种植大户带动更多农户参与白芨、天麻、黄精等中药材种植,让中药材产业成为拓宽群众增收渠道的又一“良方”。
(通讯员:杨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