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顶部
首页 > 珠江网讯 > 正文
青丝白发不离分:曲靖老农四十年采集百万枚远古生物化石
发布日期:2025-03-28    来源:珠江网    浏览:4791

古生物学号称是科学界的“大熊猫”“濒危学科”,其研究的对象是地质化石。古生物里的基础学科是化石清修,这是古生物研究者的必备技能。古生物化石清修在欧洲大概有180多年年的历史,国人里从事古生物化石清修的人非常稀少,至今应该不会超过500人。

由于古生物化石修复过程很漫长,所以导致化石修复工作变成了“大熊猫”“濒危学科”里的“高冷”的职业。非常罕见的是,在云南曲靖,有一位60岁的老农,到2025年,从事古生物化石清修已经43年,并且已经采集清修化石超过百万枚。

在古生物学界,云南曲靖麒麟区及周边县区的广大区域是一部活的古生物史,令中外无数古生物学家神往。1972年,中国科学家到曲靖考察,先后在曲靖蔡家村发现了曲靖巨犀、似云南巨两栖犀外,尚有雷兽科、两栖犀科、阿尔鸟丁长地犀、卡地犀、云南巨两栖犀、犀科、新脚犀亚科、巨犀、周氏沟齿兽、弄鼷鹿科、似中鼷鹿。蔡家冲化石的发现,为了解第三纪地质形成、地层划分、古气候环境以及大型哺乳动物的产生与活动等提供了重要的研究材料,蔡家村因此也成为了科学家们研究第三纪古生物的一个科研基地。

1982年,科学家到曲靖茨营考察时,选择住到当时高中毕业、全村学历最高的村民颜周良家中,并带领颜周良一起到周边田野里进行地质考察,与数名古生物学家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从此,颜周良一直协助一位又一位科学家寻找古生物化石。过去是农民,如今还是农民的颜周良,农活以外,一直在村子里从事古生物初筛工作,至今已经43年。43年来,村民颜周良自然而然的被古生物学家们“磨”成了古生物研究的“初筛技师”,在科学家们的具体指导下,颜周良把自家两个院子逐步建设成为一个古生物“初筛实验室”,默默为古生物学家提供着力所能及的服务。

从某种意义上说,古生物研究工作是一项耗时、耗力的纯“体力活”,没有持之以恒的毅力和体力,普通人是根本坚持不下去的。因此,到目前为止,全国从事古生物研究的科研人员仅仅只有4000余人,进行小型脊椎动物初筛的专业工人也不会超过100人。像颜周良这样能够持之以恒坚持43年、从事小型脊椎动物初筛,在全国范围内,应该也算是凤毛麟角的了。

走进村民颜周良家,可以见到一个小院的中央有个数十平方米的古生物水流“采选场”,古生物学家委托村民颜周良采集的富含古生物化石的原石堆积在院子墙角。另外一个院院子新建了两套上百平方米的楼房,一楼是村民颜周良自建的“研究室”。“研究室”里有古生物学家提供的显微镜、地质锤、镊子等工具。墙角整齐的码放着数百公斤、近百袋从原石里初筛出来的富含古生物化石的“沙袋”,还有数十块标识清晰已经用石膏加固好的化石材料和未加固的古生物化石骨骼。放置显微镜的桌子抽屉里摆放数个透明有机玻璃小盒子,里面密密麻麻的满是针尖般细小的古生物化石牙齿及骨骼。

“43年来,我已经累计初筛出了4300万年至1000余万年前渐新世地层的啮齿类、树鼩、鳄鱼、巨犀、鼋鼍、马、鹿、豨动物牙齿化石超过百万枚。”村民颜周良向笔者介绍道。

笔者接过颜周良手里的资料浏览,拜读到了古生物学家写的三篇与村民颜周良交往的纪念文章,文章充满了真挚的情感。在颜周良的“实验室”里,笔者还看到古生物学家发表的一篇论文的复印件。科学家为了感谢颜周良的帮助,将在蔡家村发现的一块豨科下颌骨化石,命名为“周良小豨”。

“随着‘科研站’规模的不断扩大,科学家们委托我聘任村民从事初筛工作,近年来,我已经累计带领100多名村民从事初筛工作了。”颜周良开心地说到。

看着村民颜周良的“科研站”,与颜周良交往转眼也已近二十年,每一次交流都非常感动。“梦虽遥,追则能达;愿虽艰,持则可圆。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征程上,每一个人都是主角,每一份付出都弥足珍贵,每一束光芒都熠熠生辉。”

 

图文:包建新 胡涛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