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滇东大地,罗平县罗雄街道正书写着一幅"产业兴、民族亲、乡村美"的动人画卷。这里,光伏板在云海间闪烁,中草药在梯田里生长,彝家绣娘飞针走线,各族群众携手同行,共同奏响乡村振兴与民族团结的协奏曲。
产业兴村,共筑致富路
走进中和村委会斗简村,现代化的益民生猪养殖基地映入眼帘。这个占地1000余亩的标准化养殖场,不仅让461户农户通过土地流转年均增收2万元,还提供了300多个就业岗位,村集体年增收6万余元。而在马厂村,云南福双生物有限公司的中草药种植基地里,重楼、金果榄等特色药材长势喜人,带动42户村民户均增收3万元,年吸纳零工500人次。
庭院经济同样风生水起。茶安村的黄山羊养殖户年出栏400余只,销售收入超100万元;乳山羊养殖户年增收4万元;周边400余户村民发展土鸡养殖,年增收3000余元。“以前靠天吃饭,现在在家门口就能赚钱,各族乡亲一起干,日子越过越红火!”养殖户李大哥笑着说。
绿能惠民,照亮团结心
在海拔2000多米的塘房村,连片的光伏板在阳光下熠熠生辉。这个5000余亩的光伏项目,让荒山变身“阳光银行”,210户村民年均增收7000元,村集体年增收18万元,还带动800余人就业。
为保障项目顺利落地,街道创新成立光伏项目功能型党支部,党员干部驻守一线,提供“保姆式”服务。企业也积极回馈,为村寨硬化道路7000余米,安装太阳能路灯300盏。光伏产业的发“光”发“亮”,也点亮了当地各民族群众的“同心灯”
文旅融合,绽放团结花
白腊山下,泥卡小寨村,彝族姑娘正飞针走线,制作省级非遗“韩福秀”服饰。依托生态资源和民族文化,村里正打造集非遗传承、研学体验、民俗旅游于一体的文旅综合体。“游客来登山、看摔跤、买绣品,我们的文化成了‘金饭碗’!”非遗传承人韩大姐自豪地说。
如今,白腊山登山线路成为网红打卡点,斗牛节、火把节等民俗活动吸引八方游客。村支书介绍:“文旅产业让各族群众成了合伙人,大家同心协力,既传承了文化,又赚到了钱。”
党建引领,共绘同心圆
从荒山变"金山",从非遗成"金饭碗"。产业兴旺的背后,是党建的强力引领。罗雄街道通过“党支部+企业+农户”模式,将民族团结融入产业发展,让各族群众在产业链上互助共赢。街道负责人表示:“小产业撬动大团结,关键是要让百姓得实惠、有奔头。下一步,我们将深化农文旅融合,让民族团结之花在乡村振兴路上绚丽绽放。”
立足资源禀赋,创新“民族团结+产业”发展模式,以“一山一策、一村一品、一族一特色”为抓手,如今的罗雄街道,一个个特色产业项目正成为连接各族群众的纽带,铺就了一条“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幸福路,奏响了乡村振兴与民族团结交融的和谐乐章。
通讯员:许志鸿 张建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