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老厂乡的一处农家,36岁的张淹平正在用藤条编织一个果篮。尽管双腿已经无法站立,但他的手指翻飞如蝶,谈话间,果篮的雏形已初步显现,细润的藤条被交织成了精巧的手工艺品。三年前的一场车祸让他失去行走能力,如今,他却用双手与塑料藤条“对话”,编织出属于自己的希望之路。
2021年冬,张淹平运送建材途中,因道路结冰遭遇严重车祸。两年的住院治疗保住了性命,却让他的双腿永远失去行动能力。妻子申水仙开始日夜兼程打零工,三个孩子的上学开支、全家人的吃穿用度,成了压在他心口的巨石。
一个偶然的契机,张淹平在抖音上发现残疾人通过手工编织售卖能够增加收入,这让他燃起了希望之火。“虽然腿脚不便,但我的双手还能创造价值。”张淹平自此踏上了从零开始对照教学视频的自学之路。
起初,困难重重,手指被藤条磨出血泡,编织到一半的篮筐因力道不均歪七扭八……失败的作品堆满墙角,却让他愈挫愈勇。渐渐地,他的作品开始成型,也逐渐掌握了编织技巧。如今,张淹平已经能够熟练编织提篮、果篮、背篓等物件,每一件精美的成品需要耗时1至3天。
为了拓宽销售渠道,张淹平还开通了自己的抖音账号。在这个小小的网络天地里,他分享编织过程,展示作品成果,不仅收获了来自全国各地的订单,更收获了无数温暖的鼓励与支持。自2023年9月成功售出第一件编织品至今,他的毛收入已达10000余元。
在张淹平努力奋进的背后,也离不开乡党委、政府坚实有力的支持,在知晓他的家庭情况后,迅速组织工作人员开展调查核实,为他一家五口申请了政策救助,解决了基本生活之忧。同时,为他申报残疾人创业就业示范户补助,助力他的手工编织事业发展;申请残疾人无障碍通道项目补助,减轻他安装无障碍升降梯的经济压力,让他在家中的活动范围得以扩大。工作人员还时常走访慰问,关心他的生活状况,给予必要的帮助与指导。这些暖心之举,让张淹平心怀感恩,也让他自力更生的信念愈发坚定。
如今,张淹平不仅在自己的编织事业上稳步前行,还积极与其他地方从事手工编织的残疾友人通过直播交流。他们在屏幕两端相互加油打气,传递着力量与希望。张淹平最大的心愿,就是能将自己的编织手艺免费传授给更多有需要的残疾人,帮助他们也能增加经济收入,在生活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光芒。
张淹平用行动书写着不屈的故事,用自己的一双巧手从困境中一步步“编”出了属于自己和家人的希望之路。
通讯员刘茜宁 劳燕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