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来,会泽县始终以“绿化山川造福人民”为目标,坚持扩绿、兴绿、护绿“三绿”并举,依托生态资源禀赋,聚焦高质量发展,着力探索“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双向转换路径,大力推进林菌、林药等特色林产业建设,推动森林水库、钱库、粮库、碳库“四库”联动,提高森林质量,拓展经营渠道,壮大林草产业,盘活林草资源,不断刷新着增美、增绿、增收“三增”数据,努力绘就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乡村振兴美好画卷。
还山于民 还权于民 还利于民
会泽县:盘活林海资源 绘就生态富民新画卷
会泽县是森林资源大县,全县有林地面积462.08万亩,活立木总蓄积1532.62万立方米。有森林面积373.3万亩,蓄积1317.367万立方米,商品林林地面积220.48万亩。有国有林场2个,管护林地总面积24.66万亩。如何将“沉睡”的森林资源“盘活”,让其焕发勃勃生机?多年来,会泽县在持续不断的改革实践中寻找答案。
领航探路拨动林海“绿色算珠”
2007年1月,会泽县启动了新一轮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历时三年完成484.42万亩林地面积确权工作,发证宗地28.14万宗,制作、发放证书16.918万本,集体林地基本明确了所有权、使用权、收益分配权。2012年12月启动开展林权抵押贷款业务,共办理经济林和用材林林权抵押贷款2869万元。完成林权流转1.05万亩,流转金额561万元。
2024年10月31日,《云南省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实施方案》出台。会泽县紧扣《方案》要求积极探索、率先示范,于12月10日下发了《关于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开展林木采伐试点工作的通知》,决定在火红乡(200亩)和两林场(野马林场天池塘林区113.079亩、者海林场红土坡林区112.881亩)开展林木采伐试点工作,通过试点探索森林经营技术模式和管理机制,为科学指导森林经营采伐,提高森林经营成效和服务水平打下基础,真正实现“还山于民、还权于民、还利于民”。
盘活资源用好林海“活力资产”
四月的火红梁子,林海与烂漫的山花相互交织,呈现如诗如画美景。走进耳子山村森林经营采伐区,机械的轰鸣声响彻山林,抓木机正来回清理整堆采伐修枝后的林木,作业人员们穿梭在林间,挥舞着油锯修剪着树枝,上演着一场人与自然的双向奔赴。
20世纪70年代,面对恶劣的生态环境,火红乡党委、政府带领广大人民群众自主开展联营造林,经过四十余年的努力,累计造林17.3万亩。在几十年如一日的精心管护下,火红乡森林覆盖率由70年代的18%提高到2025年的58%,昔日的荒山化身万亩连片林海。
火红乡人工林面积虽大,但质量不高,树种和树龄结构不尽合理,森林病虫害和防火工作压力极大。2024年12月20日,按照会泽县林木采伐试点工作安排,《会泽县火红乡格枝村、耳子山村森林经营采伐伐区林木采伐调查设计说明书》通过了专家评审,随后当地林业部门开始按照相关技术规程组织对格枝村、耳子山村7个小组林地中已成熟和过熟的人工林进行采伐。
为提高林分质量和林分稳定性,以改善林分结构为主要举措防治病虫害和预防森林火灾,县林草局和火红乡林业部门实地踏查和综合分析,决定采取以适生阔叶林榆树、旱冬瓜、花楸和冷杉等乡土树种为主的更新造林措施,以促进生物多样性,增加森林碳汇,提高森林综合功能,实现森林资源的永续利用。
点绿成金享受林海“生态红利”
在火红乡采伐区,工人们正按“伐木→打枝→造材→归堆→清理”的流程紧张有序地进行作业,以前“浓荫蔽日”的林子如今已是“疏林旷野”。此次采伐林地面积200亩,出材材积达2375.9立方米。伐区生产工人每天按150元的工时费计算,预计可产生9.72万元务工收入。采伐林木后三级联营分成合计40万元,农户可实现28万元的红利。
此次森林经营采伐剩余物1489.9立方米,预计可实现90万元的经济收入。为了充分发挥森林效益,火红乡政府及时引进四川华启亮农业公司利用伐桩开展林菌种植,预计在4月下旬完成200亩林下茯苓种植,预估产值达700万元,项目带动周边200余名群众就业增收。
通讯员:杨慧 陈建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