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着春日的暖阳,随着科盾医废预处理中心的危废转运车缓缓驶入陆良县垃圾综合处理厂,这个困扰陆良多年的医废处置难题,也被一起熔入了偌大的垃圾焚烧炉,涅槃中的一针一线,都见证了陆良县人大监督从“发现问题”到“推动解决”的全链条创新实践。
“三诊工作法”穿透监督壁垒。近年来,县人大长期关注环保领域,采取调研、专项调查、执法检查、工作评议、专题询问等方式对废弃菜叶、固废处置等群众深切关注的环境问题进行监督,提出了一系列符合实际,措施得当,操作性强的整改建议,并跟踪督办,在长期的交往的,人大代表用诚恳的态度和专业的答疑,取得了相关企业和部门的充分信任。
“医疗废物处置事关群众健康安全,必须找到既安全又有效的解决办法”,县人大常委会环保问题追踪联络人张国全强调。陆良县人大随即启动“专家问诊+现场巡诊+跟踪复诊”监督机制,推动卫健部门引进科盾医废,入驻陆良县中医医院先行试点,邀请环保专家对预处理工艺进行专业评估,组织执法检查组突击检查工艺流程,建立整改台账实施销号管理。
在城乡综合执法局的协调会上,代表们提出的“预处理标准可视化”“运输过程可追溯”“处置环节双备案”等建议,最终转化为《医疗废物预处理监管细则》。垃圾处理厂厂长白晨坦言:“人大搭建的协商平台,既帮企业解决了实际困难,又为监管部门划清了责任边界”。
“监督+服务”双轮驱动显成效。通过建立“问题清单-督办清单-成果清单”转化机制,陆良人大将法律监督的刚性与工作支持的柔性有机统一,形成“发现问题—分析症结—推动解决—跟踪问效”的完整闭环。
自2022年实施环保领域专项监督以来,县人大推动建设危废处置项目2个,整改环境问题 112项,相关建议办理满意率达100%,医废处置项目每年节约处置费用近50万元。正如科盾医废负责人陈洪冲所说:“人大不仅当好了'裁判员',更当好了'联络员',这种既有力度又有温度的工作方式,让我们感受到法治的另一种可能。”
监督闭环催生治理新范式。“环保监督问题追踪联络人制度,打破了传统监督的路径依赖,构建起‘监督-协商-服务’的新型治理模式。这种模式既坚持了人大监督的权威性,又体现了助推当地发展的建设性”。陆良县人大主任朱斌红说,“今后,我们将不断完善专项问题追踪联络制度,最大限度的在各领域发挥好全过程人民民主作用,推动县域经济社会健康稳步发展”。
在陆良县垃圾处理厂的电子大屏上,垃圾处理的SO2、NOX、HCL等5项指标实时跳动。这些跳动的数字,不仅记录着生态环境的改善的进程,更见证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基层实践的创新活力。当监督之力不断转化为治理效能时,这条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第三条道路”正越走越宽广。
作者: 陆良县人大 马锦玲 闻冲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