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乌蒙山褶皱深处,蜿蜒的以礼河滋养着会泽县娜姑镇则补村这片沃土。世代生活于此,千亩良田孕育着食用玫瑰、水稻和蚕豆等特色作物。然而,横贯村落的3.62公里主干道,却像一道狰狞的伤疤,深深烙刻在这片希望的田野上。
破损之路:交通困境掣肘振兴发展
作为全市人口第一大行政村,会泽县娜姑镇则补村户籍人口达8437人。村内主干道宛如一条“生命线”,不仅承担着村民日常出行,更串联起千亩农田的农业生产与热闹的商贸往来。然而,经年累月的重型车辆碾压与雨水侵蚀,让这条主干道变得满目疮痍。路面龟裂如蛛网,最深的坑洼达20厘米,每逢雨季,积水路段长达数十米,村民出行只能踮脚踩石、绕道而行。
“去年采收季,运输车陷进泥坑,我们十几个乡亲一起帮忙推车,足足折腾了三个多小时。结果新鲜采收的玫瑰花因为运输被耽误,花瓣都蔫了,颜色也不好看,虽然最后还是卖出去了,但价格比往年低了一大截。”村支书回忆起往事仍感慨不已。道路不畅不仅让村民出行苦不堪言,更严重制约了村内的特色农产品运输。村民们守着肥沃的土地,却难以实现增收致富。
攻坚之路:多方合力铸就坦途
面对道路基础设施亟待改善的紧迫需求,则补村委会紧抓会泽县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的历史机遇,将道路修复性养护工程作为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突破口。为此,村委会迅速构建起‘三位一体’的攻坚格局:县交通局派出专业技术团队,从路基检测到材料配比全程严把质量关;村“两委”组建党员先锋队,利用“熟人网络”高效完成5起现场协调,同步推进施工用地协调及影响300余户用水的主管道修复;驻村工作队则化身“施工管家”,以日志化管理模式精准记录每日进度。在三方共建的‘日巡查、周调度、月总结’机制统筹下,工程安全、质量与进度得以同步保障。
项目总投资178.75万元、全长3.62公里的甘沟小梨园至石咀段道路修复工程,于2024年11月正式启动。施工期间,为最大限度降低对村民生活的影响,施工队创新采用“分段作业+错峰施工”模式,既保障村民日常出行畅通,又确保工程有序推进。寒冬腊月里,工人们裹着棉衣在零下低温中连续作业;春节前夕,为赶工期,大家放弃休假,坚守施工一线。2025年3月31日,随着最后一车沥青稳稳摊铺,这条承载着8437名村民期盼的致富路全面竣工。从霜雪纷飞到春暖花开,村委会用150多天的奋战历程生动诠释了“则补速度”。
振兴之路:坦途铺就美好未来
2025年3月31日,随着最后一车沥青摊铺完毕,这条凝聚着多方心血的道路正式竣工。平坦的沥青路面延伸向远方,道路两旁新安装的太阳能路灯在晚风中挺立,昔日破旧的主干道焕然一新。
如今,村里的农产品运输车可以直接开到田间地头,将龙头企业会泽尚锜种植有限公司种植的食用玫瑰花,源源不断地供应给“嘉华”、“潘祥记”等知名加工企业,产品运输损耗率显著降低。据企业主高怀平介绍,则补村食用玫瑰花种植面积达400亩,每年的采摘期长达四个月。在这繁忙的采摘季节里,每天需要50余名鲜花采摘工人,村民人均日收入可达100元左右。2024年全年,公司支付工人工资达50余万元,有效带动了当地村民增收致富。
道路畅通不仅带来了经济效益,更提升了村庄的整体风貌。村民自发组织成立道路养护队,定期清扫路面;山门15组小广场沿着道路规划建设,成为村民休闲娱乐的好去处。“这条路修到了我们心坎上,现在出门心情都变好了!”村民王大姐笑着说。
从破损难行的“堵心路”到平坦宽阔的“致富路”,则补村用实干担当书写乡村振兴的生动篇章。沥青路延伸之处,不仅是出行的便利,更是产业兴旺、生活幸福的新希望。这条承载着8437人期盼的发展轴线,正将乡村振兴的宏伟蓝图一步步转化为现实图景。
作者:会泽县交通局驻娜姑镇则补村选调生 胡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