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洪武十四年,傅友德南征,千户张铭在此军垦屯田,辖王、汤、来三个百户官,故称“三百户营”。三百户营村隶属于麒麟区三宝街道五联社区,有农业人口809户2648人,其中移民人口63户116人,属潇湘水库搬迁安置移民。三百户营村是一个集红色文化、南中文化、军屯文化、传统民居等历史文化资源为一体的村落。村里有中国工农红军第六军团长征留下的红军街、红军标语、红军过楼等革命文物,有解放战争时期的地下工作旧址、澡堂坡战斗遗址及老虎山烈士陵园;这里诞生了曲靖市第一个中国共产党员金耀曾、曲靖第一个女党员伏瑞珍、曲靖市第一名女红军叶琳;还有从西汉到唐朝的叠加古墓—烟堆子、洪武年间留下的军屯文化及遗址,以及西方殖民者入侵传教留下的法式天主教堂等。2023年麒麟区以创建全省“美丽家园·移民新村”整县推进示范区为契机,市、区搬迁安置办与三宝街道聘请了市委党校党史研究专家等共同协商策划,投入移民专项资金480万元,撬动整合资金800余万元,大力实施“美丽家园·移民新村”及红色文化第一村建设项目,从而开启三百户营村“蝶变”之旅。
为加强红色文化保护,传承红色基因,集聚三百户营村发展力量,以充分展示红色文化为主线,围绕一座广场、一个展馆、一条街区、一群院落、一个新村、一组产业“六个一”,在重要节点建设红色雕塑、树立红色标识、增添红色元素,提升改造民宿硬件设施,推动农文旅产业融合,聚力打造凝聚人心的红色文化阵地,开创区域特色文化旅居新品牌,培育发展绿色生态特色产业,加快形成三百户营村集“红色旅居+移民新村+党性教育”为一体的“曲靖红色文化第一村”。
一座广场,即红军广场。进村入口红军广场占地面积为534.6㎡,率先映入眼帘是一座镌刻着“曲靖红色文化第一村”的红旗雕塑,它以迎风飘扬、红旗漫卷姿态,回响着曲靖红色历史铿锵的足音。雕像底座四周根据红军长征路过该村的红色历史绘刻的浮雕,呈现出一幅幅军民鱼水情深和浴血奋战的画面,诉说、传承着曲靖人民团结一致、顽强拼搏的精神。雕塑对面是红二、红六军团长征过曲靖时的关键人物生平简介照壁,包括了爱国将领任弼时、萧克、王震和本土革命先烈曲靖籍第一名中共党员金耀曾、曲靖籍第一名女党员伏瑞珍、曲靖地区唯一女红军叶琳等同志的人物简介。目前,红军广场已建成使用,现成为各级党组织开展主题党日活动的红色阵地。
一个展馆,即红军长征过曲靖纪念馆。其以红军广场旁闲置的民房租用过来为依托,争取上级补贴资金,老房屋重新穿衣戴帽,结合曲靖市博物馆的博物馆进社区项目,把曲靖市博物馆在全国获奖的《红旗漫卷》主题展览搬至三百户,利用多媒体技术,将长征的背景,意义以及长征期间四路红军的主要领导人、路线、长征期间发生的有重大意义的会议和战斗、红军长征1935年第一次过曲靖和1936年第二次过曲靖的路线、发生的战斗和会议等历史烙刻在图文展板上,收藏陈列红军长征过程中使用的一些物件和战略物资。于2024年4月,纪念馆正式使用,成为了集红色文化宣讲、展览、教育为一体的多功能教育主阵地。
一条街区,即红色文化街区。以老村区域内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历史文化资源、民俗文化资源为依托,打造一条红色旅居线路,从“红军过楼”为起点、沿“红军街”铺设青石板巷道为骨干,“天主教堂墙上的红军标语”为终点,其中串联了“金耀增故居”“叶琳参军展”“伏瑞珍和叶琳生平展”“中共地下交通联络点旧址”“红军井”“红军食堂”等红色景点和“百户”“千户”所、“古村落广场”、“军屯广场”、“南中文化博物馆”、“施药堂”、“天主教堂”、“梁堆古墓”等历史文化景点以及“韭菜花加工坊”、“豆腐坊”、“茶馆”、“手工坊”等民俗节点,全程长达1公里。如今,到三百户营村“走红军路、唱红色歌、听红军事、赏田园景、吃农家饭、尝韭菜花”已成为各地游客“打卡”的热门选择。至今累计接待前来曲靖红色文化第一村开展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主题教育和旅游参观的人数万余人,集体创收50余万元。三百户营村也成了曲靖市委党校、麒麟区图书馆、麒麟温泉、麒麟中小学等多家红色教育的定点合作单位。
一群院落,即滇东传统民居四合院。三百户营村有着多座反映汉族古宅民居文化特色滇东传统民居的四合院等古建筑,大多以多户联排形式建造,土木结构为主,青瓦坡屋顶,冬暖夏凉,风格独特。三百户营472号张经常家的张千户所四合院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2025年,三百户营村充分借鉴马龙土瓜冲旅居产业发展模式,引入云南七彩欧旅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拟投入资金3500万元,采取“o+epc”建设模式,分期有步骤的打造具有本土特色的“旅居品牌”。第一期将对12个小院、70余间民房进行复古还原、提质提档、个性特色化修缮发展民宿,由云南电网有限责任公司曲靖麒麟供电局对老村内的“蛛网”电线进行改造,同时引入麒麟温泉水,倾力将三百户营村打造为集红色洗礼、康养旅居的曲靖第一温泉小镇,为曲靖的避暑经济、文旅经济发展蓄势添劲。
一个新村,即三百户“美丽家园·移民新村”。以三百户新村为载体,同步麒麟城南发展规划,有效衔接城乡区域发展,新村建筑风貌主要是以五层半联排青瓦灰墙统规自建房为主,将“红色文化元素”融入到新建移民广场、植入公共服务设施,同步完成硬化、亮化、绿化、美化,提升各户门前景观等,让新村迸发出无限的绿色活力。同时,将红色文化与生活相结合,将红色精神融入村规民约,绘制兼具知识性、历史性、纪念性的墙体壁画,让村民们在红色文化熏陶下,在红色精神的激励下,不断增强自身对红色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从而潜移默化地接受红色文化教育与爱国主义教育,激发村民们的爱国主义情怀,从而实现良好家风、淳朴民风到文明乡风的渐进培育过程,构建精神家园。
一组产业,即当地特色生态与红色物业产业链。三百户营村土地平整连片,土质肥沃,适合发展生态种植业,尤其该村的“韭菜花”声名远扬,是名副其实的“曲靖韭菜花之乡”。除了韭菜花种植+采收+加工+销售产业链外,还先后引进了曲靖曲道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投入资金2000万元种植1000亩“茭白”;引入云南省农科院科研项目,投入资金2000万元,种植500亩“科维特”樱桃小番茄,通过“联农带农”的形式打造三百户“绿色品牌”。下一步,随着红色教育、康养旅居、生态种植等产业的发展,该村还将成立“红色物业”产业,对改造完成投入使用的旅居民宿,按照每套每年300元不等的标准收取服务费,同时找准集体、企业、农户三方共同盈利的平衡点进行“分红”,打造多方共赢的“共享品牌”。
通讯员:陆晓宇 刘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