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顶部
首页 > 城市圈 > 正文
会泽县钟屏街道:家门口提供优质服务 让搬迁幸福触手可及
发布日期:2025-05-19    来源:珠江网    浏览:3605

云南省曲靖市会泽县钟屏街道是服务管理易地扶贫搬迁群众而新成立的街道,是全国最大单体易地搬迁安置区,是全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辖7个社区,有1.5万户6.1万人,其中搬迁安置1.15万户4.87万人。近年来,钟屏街道始终把提供家门口优质服务作为重大民生工作来抓,积极探索创新基层治理模式,充分发挥党群服务中心和矛盾调处中心的作用,全力提供家门口的优质服务,把老百姓急难愁盼的事情办好,把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好,同时做好“一老一小一困”等特殊群体的关爱服务,取得了显著成效,积累了宝贵经验。2020年被评为“全国‘十三五’美丽搬迁安置区”,20216月,被云南省委表彰为先进基层党组织;2024年钟屏街道被中共曲靖市委、曲靖市人民政府表彰为奋进新征程推动新跨越先进集体

强化配套优质服务,办好群众身边事。按照“办公场所最小化、服务功能最大化”的原则,对原有的党群服务中心和矛盾纠纷调处中心进行整合升级。一方面,加大资金投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打造集党建引领、公共服务、矛盾调解、便民利民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服务平台,确保“两中心”具备良好的服务条件;另一方面,加强人员配备,选拔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群众基础好的18名党员干部和工作人员充实到“两中心”队伍中,实现了阵地共用、人员共管、活动共办、信息共享,形成了“一站式接待、一条龙服务、一揽子解决”的工作模式,同时,配套建设文化活动场所、公共卫生场所和休闲娱乐场所,为搬迁群众打造集购物、健身、娱乐等为一体的10分钟生活圈。目前,县城安置区已建设公厕20个,小区内活动广场22个,小区外节点广场5个,农贸市场3个,购物中心5个,让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便捷高效的服务。“两中心”通过多种渠道广泛收集民意,深入了解老百姓的需求和诉求,建立线上“民意直通车”,利用智慧钟屏便民服务平台,开设意见征集、问题反馈等专栏,方便群众随时随地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线下设立“民情联络站”,组织网格员、志愿者深入社区、与群众面对面交流,倾听他们的心声。根据收集到的信息,“两中心”梳理出涉及就业创业、医疗卫生、教育文化、社会保障等多个领域的民生问题清单,并逐一制定解决方案,明确责任部门和办理时限,确保事事有回音、件件有着落。“两中心”对各类服务事项进行了全面梳理和流程再造。推行“一窗受理、集成服务”模式,将原本分散在多个部门的业务窗口进行整合,设立综合服务窗口,实现“一个窗口受理、后台分类办理、统一窗口出件”,避免了群众办事“多头跑、反复跑”。同时,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手段,推进政务服务事项网上办理,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如在办理老年人优待证的过程中,过去需要老人亲自到相关部门提交申请材料,经过多个环节审核后才能领取证件。现在,通过“两中心”的线上服务平台,老人只需在家中上传相关证明材料,工作人员即可在线审核办理,证件制作完成后快速送达,大大节省了老人的时间和精力。

抓实党建强化引领,化解群众烦心事。强化党建引领,将党的领导、党的建设贯穿易地搬迁安置全过程,实现党的领导、政府管理和社会治理良性互动。建立健全矛盾纠纷排查机制,“两中心”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建立了常态化的矛盾纠纷排查机制。组织网格员、楼长、单元长等基层力量,定期对辖区内的矛盾纠纷进行全面排查,做到早发现、早介入、早处理。同时,建立矛盾纠纷台账,对排查出的问题进行分类登记,实行销号管理,确保矛盾纠纷得到及时有效的解决。多元化解提升矛盾纠纷化解效果,针对不同类型的矛盾纠纷,“两中心”采取多元化解的方式,综合运用法律、政策、道德等多种手段,努力将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消除在萌芽状态。对于一般性的矛盾纠纷,由社区调解委员会进行调解;对于较为复杂的矛盾纠纷,邀请司法所、律师事务所等专业力量参与调解;对于涉及多个部门的疑难复杂矛盾纠纷,则由“两中心”牵头,组织公安、检察院、法院、司法局等相关部门召开联席会议进行联合调解。分级分类做好重点群体管控,按照“三级负责、分解包干、齐抓共管”的工作思路,采取街道+社区+网格三级联动工作模式,对400名特殊重点人员进行一对一包保,建立周调度、月研判、季分析制度。由政法委员牵头,派出所、司法所、平安法治办配合,实行“一人一案”走访化解帮教措施、实现闭环管理。包保人员随时关注重点人员轨迹、生产生活情况,台账动态更新,高效、精准地开展动态跟踪帮扶管理。健全台账化解:紧盯群众多次反映的矛盾纠纷、极端案(事)件等高中风险隐患人员,实行“一人一案”台账式管理。优化“发现-交办-包保-责任落实-实际效果-跟踪问效”六步闭环运行机制,对各类重点群体从发现到管理帮扶再到评价等阶段定期分析研判,完善涉及事件限时办结、督查督办、分级分类核查验收等制度,切实提高解决各类事件的效率和质量,真正做到“事事有回应,件件有着落”。

关爱“一老一小一困”,托起群众“稳稳的幸福”。关爱老年人,安享幸福晚年,积极整合社会资源,为老年人提供全方位的关爱服务,建立了老年人健康档案,定期组织免费体检和健康讲座,共建成投入使用1所养老服务机构,设养老床位40个,建成日间照料中心3个,建设老年活动室14个,实施980户居家适老化改造项目,关注老年人的身体健康;开办1所老年大学分校和兴趣班,丰富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建设老年助餐点,每天为辖区内的老年人提供营养丰富、价格实惠的午餐,解决了老年人就餐难的问题。在为老年人提供日间照料、餐饮配送等贴心服务的同时,还组织志愿者定期上门陪伴孤寡老人聊天、打扫卫生、代购生活用品等,让他们感受到社会的关爱和温暖。呵护青少年,助力健康成长,依托儿童之家,开设“四点半课堂”,聘请专职教师,每天课后为留守儿童提供作业辅导到晚上9点。周末开设手工班、绘画班、兴趣爱好班等,让留守儿童作业有人辅导、平时有人陪护。成立青少年心理咨询室1个,配备专业的心理咨询师,为青少年提供心理咨询和辅导服务;组建“向阳先锋队”,将52名学生纳入管护对象,制定详细的关爱帮扶计划,为留守儿童提供抚心扶智教育,探索推进“党建+关爱青少年”模式,构建起“家庭抚育网、学校教育网、社会帮扶网、司法保护网”四张青少年健康成长关爱网,建立了“监测预防机制、发现报告机制、评估转介机制、处置帮扶机制”四项关爱机制,让学生在实践中锻炼自己,培养良好的品德和社会责任感。帮扶困难群众,保障基本生活,对辖区内的困难群众进行全面摸底排查,详细了解实际困难和需求,建立详细的帮扶台账,制定“一户一策”帮扶计划426户,实施精准帮扶。落实各项救助政策,为困难群众提供最低生活保障、医疗救助救助等基本生活保障;开展就业帮扶,通过提供职业技能培训、推荐就业岗位等方式,帮助困难群众实现就业增收;组织志愿者与困难群众结成帮扶对子,为他们提供生活照料、心理慰藉等个性化服务,同时,街道定期组织文艺汇演、民俗活动,居民们积极参与。传统节日期间,社区还会举办包粽子、做月饼等活动,传承民俗文化,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让搬迁群众的精神世界更加充实,归属感不断增强。

搭建平台稳定就业,务工车间开到家门口。把提升易地扶贫搬迁劳动力就业质量作为最大民生。不断夯实基础配套,通过盘活、提升、新建标准化厂房,并精准定位布局产业,紧紧围绕易地扶贫搬迁后续产业发展需求,按照年龄结构、技能特点、就业意愿、劳动力情况、科学布局电子制造、纺织服装、农产品加工分拣、手工制作、电子制造、特色种植等布产业,做到人岗匹配,稳岗就业。优化环境大力招商,成立电子产业、手工活、农特产品分拣、灵活就业4个招商专班,采取以商招商、熟人招商等形式,坚持“无事不扰、有事必应”,健全“一老一小”服务保障体系,释放劳动力,让企业全力发展,员工安心生产,通过采取外输内引,提高劳务组织化水平,通过小额信贷、产业发展基金、务工奖补等措施,推动群众就业创业;目前共引进42家劳动密集型企业,吸纳家门口就业4800余人,有效解决弱劳力、半劳力1500余人实现再就业,积极回引返乡就业245人。

钟屏街道通过完善配套基础设施,实现了下楼就有党组织、就有扶贫车间、就有农贸市场等“八个下楼就有”目标,为搬迁群众提供了家门口的优质高效便捷服务。这些措施不仅极大地便利了群众的生活,还通过多元化的活动凝聚了民心、温暖了人心、筑牢了同心,显著提升了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在这些努力下,搬迁群众安居乐业,社会和谐稳定,党的旗帜在易地搬迁安置区高高飘扬。同时,社会治理正朝着“协商共治”方向转变,持续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共同创造和谐美好的新生活正逐步成为现实。


通讯员:刘志波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