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江网讯 7月13日晚,曲靖珠江源大剧院华灯璀璨,大型原创花灯歌舞剧《阿着底》在这里精彩首演。该剧由曲靖市滇剧花灯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展演中心精心打造,将国家级非遗花灯剧与彝族撒尼文化深度融合,生动呈现了彝族撒尼姑娘珈依带领乡亲转型发展、振兴民族产业的奋斗故事,绘就了一幅民族团结与产业兴旺的时代画卷。
全剧分为“序”“赴约”“绣美”“哭嫁”“求娶”“闹酒”“结亲”“尾声-梦圆”八个篇章,将彝族撒尼支系的婚俗、彝绣、酒礼等文化符号,通过花灯歌舞的程式化表演进行重构。该剧创新性地以彝族撒尼人追寻的理想家园“阿着底”为叙事核心,把传说转化为乡村振兴的当代寓言,构建起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民族团结进步的艺术范本。
传统非遗的现代表达
精神图腾的当代诠释。在“序”章中,女主角珈依对新时代“阿着底”的探索,将古老传说转化为共同富裕的实践宣言,凸显非遗文化与时代精神的共生。
艺术形式的跨界融合。“赴约”篇章:汉族青年海峰赴彝乡寻访“阿诗玛”,花灯歌舞与撒尼拦门酒习俗碰撞出戏剧火花。“绣美”篇章:千针万线的彝绣场景以花灯歌舞为载体,传递“传承不守旧、创新不离根”的匠心理念。“哭嫁”与“闹酒”篇章:彝族婚俗的哀婉歌谣、麻杆筷共食的欢腾场景,通过花灯剧的歌舞化重构,成为多元民族文化交融的鲜活例证。
该剧打破传统花灯剧的线性叙事,采用“理想追寻”双线结构:明线为珈依开发彝绣产业带动脱贫,暗线则是对精神家园“阿着底”的寻找。剧中“阿着底在勤劳双脚下”的主题曲,将神话意象转化为奋斗宣言。
乡村振兴的文艺注脚
剧中珈依开发彝绣产业的主线,正是曲靖民族地区脱贫实践的缩影。“结亲”篇章中,珈依、海峰解开误会达成合作:彝绣技艺与电商技术的结合,使“云端销售通道”成为现实。这一情节不仅呼应了“阿着底不在远方,就在脚踏实地的奋斗里”的剧作内核,更艺术化呈现了“民族文化资源→特色产业→经济效益”的振兴路径。
民族团结的当代诗篇
符号象征的深刻寓意。“求娶”篇章中,彝族酒碗碰撞声与花灯锣鼓点交响共鸣,隐喻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和美图景;尾声“梦圆”以七彩灯光映照“九域同辉”合唱,昭示传统与现代、民族与时代的和谐共生。
现实矛盾的温情化解。珈依、海峰、斯佐三人的情感纠葛,最终升华为彝汉青年共创产业的协作纽带。这种“结亲”一语双关,既是爱情圆满,更是产业联姻,生动诠释了“团结互助才能有肉吃”的朴素道理,使剧目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动教材。
作为2025年云南省少数民族精品文化项目,《阿着底》通过“电商青年助力彝绣出山”等情节,构建各民族互嵌式发展的艺术样板。其首演是曲靖市第十届新剧展演惠民活动的重要组成,与同期展演的《土瓜春雨》(马龙区乡村振兴题材)共同展现非遗艺术服务时代的创新探索。
《阿着底》以非遗为针、团结为线,绣出各民族同心共筑中国梦的壮丽图景。其首演不仅是曲靖文化惠民工程的亮点,更标志着云南“非遗+旅游”深度融合的新高度。当古老传说照进现实奋斗,“阿着底”从此不再是遥不可及的神话,而是各民族脚踏实地、共绘振兴的当下实践。(文/图 朱洪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