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顶部
首页 > 城市圈 > 正文
雨碌乡小米村“135”创业方程式解码乡村振兴“热循环”
发布日期:2025-07-14    来源:珠江网    浏览:1757

智能停车场的充电桩,连着北京游客的新能源车;峡谷飞天魔毯,载着返乡青年的财富梦;直播间里的药膳包,正在发往全国23个省市.......小米村这个深藏在国家4A级景区会泽县雨碌大地缝入口的山乡村落,正在以“135”创业方程式点燃乡村振兴燎原之火。曾经守着绿水青山却困于发展的613名村民,如今用73间网红民宿、14个峡谷创业项目和年超2800万元的文旅营收,书写着“原乡人变小老板、闲土地生黄金、老手艺成非遗”的颠覆故事。距会泽县城65公里的小米村,用三年时间让创业“热循环” 烧红云岭大地。

“软硬兼施”构建一个平台

做强“硬实力”,建立创业阵地。秉持“筑巢引凤”理念,2022年以来锚定“旅居乡村”定位,聚焦“农业+文旅”融合发展路径,通过招商引资和整合乡村振兴、农文旅开发、沪滇合作等领域7个项目,累计投入3900万元实施基础设施提升工程。目前创业核心区水、电、路、网全部提质改造,并建成300个车位的智 能停车场、多功能路演厅、商务洽谈室等配套设施及10个露天商铺,实现基础设施迭代升级,大幅降低市场主体创业成本。同步推进景区漂流水滑道、峡谷飞天魔毯等14个创业项目建设,形成 “项目带动产业、产业吸引人才”的良性发展格局,以硬核支撑构建优质创业阵地。

做优“软实力”,做好创业服务。强化政策宣导,紧扣“雁归兴曲”政策导向,举办雨碌乡昆商返乡创业洽谈会,组织90名在昆创业就业人士座谈,通过资源宣传片展播、产业图谱解析等方式,全方位推介小米村资源禀赋与旅游发展优势。构建“理论培训+实地研学+交流赋能”人才培育体系,2023年以来,开展政策宣讲、创业沙龙等活动16场次,覆盖创业者120余人次;组织6家创业实体赴贵州、浙江等示范地考察学习,提升项目运营能力。深化一站式服务改革,将乡、村党群服务中心前移至创业核心区设立返乡创业服务专窗和就业服务站,集成工商注册、社保开户等10余项服务事项,实现“一窗受理、一次办结”,累计为2000余人次提供服务,打造优质创业营商环境。

“破立同行”抓住三个关键

聚焦新群体,激活干事创业新解法。培优“原乡人”。全面统计在乡人员土地、农房等资源,结合其劳动技能单一和缺乏商业思维的特点,组织技能培训11场次、外出考察9场次。配套小额信贷、创业补贴等38项政策,提供“零租金入驻、流量共享、订单分成”支持,提升本地群体创业意愿。吸引“新乡人”。建立131名外来投资者、在外能人信息台账,记录其领域专长、技术能力。编制涵盖气候、旅游、农业等7大优势的推介材料,利用召开座谈会、传统节日登门拜访、招商约谈、电话沟通等方式开展精准招商300余次,促成外来资本与本地资源有效对接。汇聚“云乡人”。搭建“高校+合伙人+云端”创业平台,与2所高校合作,并引入2家企业参与平台运作,整合创意资源,探索“AI+文旅”进景区应用场景,开发智能讲解、服务推荐等创新功能,以科技赋能乡村发展。服务“旅乡人”。依托“天然氧 吧”“19℃”清凉气候优势,整合7类11个旅游景点17种特色物产资源,将游客反馈作为发展“晴雨表”,坚持做优服务导向。累计处理建议37条,在持续优化服务中全力打造“天上甘露,人间雨碌”文旅品牌。

发展新模式,增添乡村振兴新动能。盘活“三闲” 资源,推动闲置要素价值转化。村委会牵头整合73间闲置农房改造为特色民宿,引导215名农闲村民参与景村运营,开发107亩闲置土地建设休闲露营、观光体验、研学教育基地,推动“闲房、闲人、闲地”向“产业、财富、资产”的价值转化。构建“三位一体”,打造村企合作共赢体系。村党总支牵头成立专业合作社和强村公司,引导农户和全乡13个村级合作社流转土地、资金至公司,公司与景区运营企业合作,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共同体,降低企业与群众矛盾发生概率,实现合作共赢。深化“产学研用”,借智赋能数字转型发展。借力高校科研力量和在外科技人才专业优势,将小米村作为高校创业实训基地,支撑“学术交流、课题合作、成果转化”三维联动,共服务高校师生148人。景区2个入驻企业化身“天使投资人”,通过为优秀创意提供 资金、资源及项目支持,帮助创意人孵化创意项目3个。创意人协助景区运营公司搭建集民宿预订、景区导览于一体的智慧旅游平台,累计服务游客2.3万人次,推动旅游数字化转型。覆盖“全业态链” ,精准适配多元旅居需求。聚焦不同旅居群众开发服务业态:针对避暑群体,开发小院民宿、房车露营、乡野闲钓等休闲业态;针对康养群体,提供绿色食疗、药膳同源、“古树辟谷”等食宿行一体化服务;针对户外爱好者,开发登山栈道1条、徒步线路3条、漂流线路2条,并辅以攀岩基地、展销等项目,满足多元旅居需求。

解锁新身份,造就增收共富新天地。“原乡人”向“致富人”转变。9名创业先锋、11名农村党员外出考察后积极分享经验,带动13户农户自主创业,开发旅游业态8个。本地群众通过自主经营、务工就业等途径,从传统农民转变为能挣钱、会经营的致富能手。“新乡人”向“同路人”转变。外来投资者依托雨碌乡11处景点、2项非遗及牛栏江热河谷带、高原林下经济群等资源,建成大型养殖场、阳光玫瑰果园等产业项目,完成7种农特产品品牌推广,7名人才回乡创办实体,提供就业岗位40余个。“云乡人”向“掌舵人”转变。由云南大学教授领衔的专家组联合投资合伙人,指导打造旅居业态9个、开发景点2个,结合云端31条旅居院落改造建议,对5套民宿进行专业化设计,实现入住满意率95%以上,“云乡人”正逐步成为产业发展的“掌舵人”。“旅乡人”向“推介人”转变。2024年接待旅居游客280余人,其中178人来自朋友推荐;62人通过新媒体推荐;房车露 营地接待车辆217辆,其中135人通过APP分享了解,49人为“老带新”。90%游客表示愿带亲友重游,形成良好口碑传播效应。     

“聚能成峰”催生五大效应

生态宜居美丽乡村效应。61亩村庄土地绿化变为村庄 “花园”,73间特色民房成为景区服务补充,实现“乡村景区一体化”。修订涵盖乡风文明、招商引资等12项内容的村规民约,每月开展农民夜校,建成“领导包村、干部包组、干事包户”包保机制,42名干部下沉一线,实现治理服务全覆盖。

多元融合旅居体系效应。建成乡村旅居、农耕体验、避暑休闲等旅居业态23个,通过地缝穿越赛、篝火晚会、文艺展演等活动举办,景区单日客流峰值达1.2万人次。开发7种康养项目。2024年至今服务创业者400余次,平台入驻市场主体15家,创业存活率93%,2025 年意向合作商家11户,其中7户商家创业项目为创业平台提供。

智力汇聚乡村智库效应。2024年小米村建立人才智库,吸纳90名在外能人、13名专家学者、11名本土“活地图”,智库服务领域全面,功能齐全。建成高校实训基地和创业投资平台,收集创意点子70余个,促成“创意+合伙人”合作5次,实现成果100%转化。

特色鲜明产业集群效应。“长箐踩缸酸菜”列入县级非遗,“竹编技艺”列为市级非遗,“万里黄羊”“阳山火腿”完成商标注册,传统产业更有特色。引进3000亩工业大麻种植园,年产值800万元;阳光玫瑰种植园年产值1100万元,新兴产业更加优质。与电信、铁塔、移动等多家企业签订智慧乡村建设合同,提前为AI未来产业布局。

乡村振兴共富发展效应。创业孵化区目前入驻市场主体15家,其中返乡创业实体12家,带动68人实现稳定就业,人均年收入超2万元;全村累计带动215人就业,年均务工收入1.5万元以上。2024年村集体经济达53万元,入驻运营企业盈利80万元,57户农户通过土地流转户均增收2500元,17户通过农房租赁户均增收4500元。村集体及强村公司发展项目4个,2025年截至目前项目营收13万元。

通讯员: 林 莉 周 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