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陈公放)随着智能手机的深度普及,充电宝已成为人们出行必备的“出行伴侣”,从通勤路上的应急补给到旅行途中的续航保障,从商务办公的临时供电到户外活动的持久支持,其身影遍布商场柜台、街头共享点、家庭角落与办公桌面,为现代生活提供着不可或缺的能量支持。为进一步规范行业发展、筑牢消费安全防线,市场监管总局决定于7月至9月在全国开展充电宝质量安全集中整治,这一举措彰显了守护民生福祉的坚定决心,为消费者安心使用、行业健康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作为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消费品,充电宝的质量安全直接关系到消费体验与生活品质。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人们对移动设备的依赖度日益提升,充电宝的可靠性已成为保障日常出行与工作的重要前提。市场监管总局此次集中整治,立足保障消费者权益,聚焦行业规范发展,通过强化质量监管、压实企业责任,为充电宝市场划出清晰的安全红线。这一行动不仅精准回应了群众对安全消费的迫切期待,更以科学施策的方式,推动全行业形成“安全为本、质量优先”的发展共识,让每一款流入市场的充电宝都经得起安全检验。
从行业发展维度看,集中整治为充电宝产业升级提供了重要契机。近年来,随着市场需求的持续增长,充电宝行业规模不断扩大,产品种类日益丰富,但也面临着质量参差不齐、竞争秩序有待规范的挑战。通过此次整治,将进一步清理不合规产品与企业,引导企业将发展重心放在质量提升与技术创新上,推动行业从规模扩张的“量增”阶段转向品质发展的“质升”阶段。整治过程中,将系统梳理生产、流通、销售各环节的标准与规范,明确生产工艺、安全性能、检测流程等关键要求,帮助技术过硬、信誉良好的优质企业获得更公平的竞争环境,促进资源向优势企业集中,为行业持续健康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针对共享充电宝这一与群众出行场景深度融合的新兴业态,整治行动将推动建立更完善的全链条管理体系。共享充电宝以其便捷性深受消费者青睐,已成为商圈、交通枢纽、文旅场所等公共空间的标配服务,但设备的高频使用与流转也对安全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此次整治将重点强化设备全生命周期管理,从生产准入、投放审核到日常维护、报废更新,建立闭环管理机制,确保每一台共享设备都处于安全运行状态。同时,引导运营企业规范服务流程,加强从业人员培训,提升应急处置能力,让消费者在享受便捷充电服务的同时更添安心。此外,鼓励企业加大技术研发投入,将安全保障与智能服务相结合,通过远程监测、自动预警等技术手段,实现对设备状态的实时掌控,让共享充电服务在规范中更好地满足群众多样化需求。
为实现充电宝市场的长效安全,此次整治同步着眼于构建多维度、立体化的保障机制。在标准建设上,将进一步完善产品质量与安全性能的强制标准,结合行业技术发展与消费需求变化,细化电芯性能、电路保护、外壳阻燃等关键指标,明确技术规范与检测方法,从源头筑牢质量防线。在监管机制上,推动建立常态化检查与动态监测体系,整合生产企业、销售平台、线下商户等多方数据,利用大数据分析与人工智能技术实现精准监管,对潜在风险早发现、早处置,确保安全要求落到实处。在社会参与方面,通过媒体宣传、社区科普、校园教育等多种渠道,普及充电宝安全使用知识,提升消费者安全意识与辨别能力,引导公众主动选择合规产品,形成“企业守责、监管尽责、公众参与”的共治格局。
在具体实施层面,整治行动将分阶段、有重点地推进。前期通过全面排查摸清市场底数,建立问题台账;中期聚焦重点区域与关键环节,开展专项执法检查,对不合规产品依法处置;后期注重总结经验,将整治中形成的有效做法转化为长效制度。同时,加强部门协同,市场监管、公安、工信等多部门联动,形成监管合力,针对跨区域流通的问题产品开展联合执法,确保整治无死角、全覆盖。此外,畅通投诉举报渠道,设立专门的反馈平台,鼓励消费者与社会各界参与监督,对反映的问题及时核查处理,让整治过程成为凝聚社会共识、汇聚治理力量的过程。
小小的充电宝,折射出消费安全的大民生。市场监管总局的集中整治行动,既是对消费安全的有力守护,也是对行业健康发展的积极引导。随着各项措施的落地实施,将推动充电宝市场形成“安全可靠、服务优质、创新活跃”的良好生态,让这一便民产品真正成为群众生活中的“放心伴侣”。这不仅是提升消费环境安全度的具体实践,更是推进民生福祉建设的生动体现,将为构建更安全、更优质、更便捷的消费环境贡献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