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风建设本质是党性问题,是党群关系的晴雨表。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绝非党员干部的闭门修炼,而需敞开大门请群众执笔阅卷。学习教育成效几何,工作作风转变成色几分,百姓的掌声是最精准的度量衡,群众的笑颜是最真实的成绩单。
群众眉间愁云处,正是作风破冰攻坚时。当党员干部的目光只停留在汇报材料的字里行间,脚步只徘徊在会议室的方寸之地,形式主义的顽疾便如野草滋生。有的地方以文件落实文件,把“部署了”当作“完成了”;有的玩数字魔术,用注水百分比掩盖问题真相;有的打造“盆景式整改”,精心修饰几个示范点应付检查,对普遍问题视而不见。这些病灶的根源,在于脱离了滋养政绩的沃土——人民群众。作风建设的刀刃必须直指群众最反感的“假把式”、最痛恨的“推诿术”、最无奈的“绕弯子”。只有把群众的“揪心事”当作“头等事”,将百姓的“抱怨声”听成“冲锋号”,整改方能直击要害、祛除沉疴。
百姓监督非挑刺,实为良医开方剂。群众监督不是找麻烦,而是送良方。当百姓心声能畅通无阻地抵达决策层,治理创新的活水便源源不断。群众雪亮的眼睛,恰是破解治理难题的金钥匙。监督渠道越宽广,群众参与越踊跃,作风建设的堤坝就越牢固。当手机扫码评价成为新常态,当“吐槽专区”直通领导干部案头,制度设计的盲点便无所遁形。
推门更要推心,脚沾泥土方知冷暖。践行群众路线,既要迈开步子,更要敞开心扉。若调研变成“坐着车子转,隔着玻璃看”,若检查只观“门面光鲜”不见“后院杂乱”,便永远触不到真实民情。田间地头的闲谈家常,往往藏着最鲜活的治理智慧。要扑下身子、沉到一线,把群众当亲人,视民忧如家事。当干部在院坝会上听到“养老金认证跑断腿”的抱怨,才会推动刷脸认证进社区;当菜农拉着袖子诉说“凌晨进城难”,才催生农产品绿色通道。这些带着露珠的民情,正是政策制定的源头活水。
百姓笑脸映初心,点滴变化见真章。作风建设的成效,最终镌刻在群众获得感里。老旧小区加装电梯让悬空老人实现“一键回家”,“免申即享”政策使惠企资金自动到账,“错时共享”停车让寻位时间缩短八成——这些可知可感的改变,才是百姓心中的满分答卷。“群众满意”从来不是抽象概念,它写在老人乘坐电梯时舒展的眉梢,烙在创业者秒领执照时惊喜的眼神,融在母亲带娃就医时从容的脚步。要把群众满意度作为终极标尺,让作风建设从纸面要求转化为生活实景。
长效之策在机制,监督网络织同心。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需构筑“三位一体”监督体系:党内监督筑牢底线,群众监督延伸触角,舆论监督照亮死角。当基层观察点遍布街巷,当“作风体验员”活跃一线,当“随手拍”平台直通纪检部门,监督的毛细血管便贯通治理末梢。更要畅通转化通道,让百姓“金点子”结出政策“金果子”。如此,中央八项规定这块“金字招牌”才能在干群携手中越擦越亮,党群同心的圆规才能画出更美的同心圆。
作风建设这场没有终点的马拉松,百姓的掌声既是发令枪,也是加油站。当干部把群众期盼扛在肩头,百姓把信任票投进心间,这股磅礴合力必将推动中国号巨轮穿越风雨,驶向更加光明的未来。
(作者:胡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