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旧屋基彝族乡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立足民族地区实际,积极探索基层治理新模式,通过党建引领谋要事、产业兴村办大事、进村入户办实事、文明乡风传好事、风清气正廉干事的五“事”并举工作法,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乡村治理之路,为民族地区乡村振兴提供了生动样本。
党建引领谋要事,筑牢治理“主心骨”
旧屋基乡将组织建设作为治理根基,选优配强村“两委”班子,通过培训、考察持续提升队伍履职能力。党群服务中心被打造为集教育、服务、文化于一体的综合平台,成为凝聚民心的重要阵地。
创新“党建+网格化”管理,党员网格员化身“移动服务站”,实现民情直通零距离。党员联户机制让关怀延伸到户,而“党员示范户”创建活动则点燃了群众参与治理的热情。面对发展瓶颈,党组织牵头深入调研,科学制定发展规划,整合资源争取支持,汇聚起全乡上下谋发展、促振兴的强大合力。
产业兴村办大事,夯实发展“硬支撑”
基础设施的改善为产业铺路。全乡实现“村村通硬化路、组组通公路”,饮水安全工程与巴渣水库修缮为民生托底。立足资源优势,旧屋基乡精心培育那色大米、米酒等特色产业,建成200亩脐橙、600亩黄桃种植基地;同时深挖彝族文化,打造特色旅游景点与节庆活动,以“农业+旅游”双轮驱动发展。
为确保发展红利惠及于民,旧屋基构建“公司+合作社+农户”利益联结模式,让资源变资产、农民变股东。企业提供技术、销售支撑,群众通过农家乐、民宿及手工艺品销售拓宽增收渠道。公益性岗位优先向困难群众倾斜,形成稳定增收保障网,群众生活水平显著提升。
进村入户办实事,架起党群“连心桥”
党员干部常态化深入田间地头、农户家中,面对面倾听诉求,建立问题台账精准销号。嘉尔泰加工企业的引入,让群众实现“家门口就业”;教育投入持续加大,集中办学推动质量提升;基层医疗强化与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筑牢健康防线;农房联审联批机制则守护了群众的安居梦。
为固化服务成果,该乡建立联系群众、服务承诺、满意度评价等长效机制,并畅通反馈渠道,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形成政府主导、多元协同的服务新格局。
文明乡风传好事,塑造治理“软实力”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涵养乡风,旧屋基利用文化广场、道德讲堂等阵地,开展“文明家庭”“好媳妇”评选,树立榜样引领风尚。移风易俗倡导婚事新办、丧事简办,破除陈规陋习。
彝族文化成为德治的重要源泉。通过建立传承基地、培养传承人、举办彝族文化节,民族优秀传统美德深度融入治理实践,增强了文化认同与凝聚力。文明积分制、主题党日、环境整治等活动的开展,更激发了村民自治内生动力,绘就共建共治共享的和美乡村画卷。
风清气正廉干事,筑牢纪律“防火墙”
廉政教育常抓不懈。党纪法规学习、警示教育、廉政谈话多管齐下,筑牢党员干部思想防线。宣传阵地持续传递清廉文化,营造崇廉尚实氛围。
监督机制严密有力。村级“小微权力”清单化、流程化管理,村务监督委员会紧盯财务、项目、政策落实关键点。群众监督渠道畅通,举报信箱与电话织密监督网络。执纪问责利剑高悬,违纪行为“零容忍”,强化了纪律刚性约束。
如今的旧屋基彝族乡,乡村面貌日新月异,群众生活幸福安康,基层治理效能持续提升。下一步,旧屋基乡将继续深化五“事”并举工作法,不断创新治理模式,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建设美丽彝乡贡献更多智慧和力量,在民族地区乡村治理的道路上书写更加精彩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