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顶部
首页 > 城市圈 > 正文
阿都乡:坚持“党建+防汛”筑牢安全堤坝
发布日期:2025-08-27    来源:珠江网    浏览:2293

近期,受持续强降雨天气影响,阿都乡多个村组不同程度出现民房受损、道路塌方等灾情,防汛形势一度异常严峻。面对突如其来的自然灾害,阿都乡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理念,将党建工作与防汛救灾深度融合,以“红色引擎”驱动防汛责任落实、措施落地,村党总支和广大党员干部闻“汛”而动、向险而行、党群同心,构筑起守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坚固防线。

闻汛而动,构建“红色堤坝”强堡垒。阿都乡党委面对暴雨预警提前谋划,重点研判,细化完善原有的防汛应急预案,及时启动“党建+网格”应急响应机制,将全乡党政班子成员、12个村党总支书记、乡消防站队员、地质灾害监测员等80余人编入防汛网格,形成“乡党委+村党支部+党员”的三级联动机制,依托网格化管理优势,将责任层层压实到点、细化到人,构建起“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严密责任体系。今年7月以来,组织50余名党员干部下沉到12个村网格开展风险隐患排查工作,共发现问题19个,立行立改14个,持续整改5个。同时成立12个村级和1个乡级防汛抢险救灾队伍,形成严密的防汛工作网络,逐级落实好“1262”精细化预警与响应联动机制及24小时值班和领导带班制度,坚决守住防汛安全底线。

向险而行,激活“红色引擎”显担当。党员干部冲锋在第一线、战斗在最前沿,在防汛岗位打出旗帜、亮出身份、做出表率,用实际行动践行初心使命。

雨夜逆行的“守夜人”:六旬老党员初心如炬。施都村四组的地质灾害监测员赵大川,今年已年过六旬,但入汛以来,他始终坚守岗位职责。在好几个暴雨来临的夜晚,他彻夜坚守在秦家梁杆地质灾害监测点,一边在雨中观察房前屋后有无滑坡前倾迹象,一边帮助周边住户清理被淤堵的排水口,冰冷的雨水溅湿了衣服,他却调侃到:“我是老党员就得站在水最深的地方。”

急流中背起十六个“未来”:他用肩膀架起“安全桥”。6月26号,因连日强降雨导致阿都村到半坡的小河边水位线暴涨,淹没了通行道路。当天,正值阿都村半坡自然村十六名小学生放假,他们的爷爷奶奶因河水太大,无法通行接到孩子。阿都村党总支副书记梁中立回家途中遇此情况,主动冲过被水淹没的路面,背起被困的小学生,来回往返穿梭在冰冷的河水之间,逐个将其安全送到了各自家人身边。这是梁中立作为一名基层党员干部践行“人民至上”的生动写照,他用行动诠释了“危急时刻冲在前”的使命和担当。

从险境到暖巢:党支部为老人托起“安澜”之家。6月25日强暴雨过程中,同兴村铜厂沟山体出现崩塌迹象,同兴村党支部安排党员干部迅速集结,顶风冒雨,耐心劝导、协助居住在地质灾害隐患点附近的一户两名八旬老人紧急避险转移。安置点内,党支部早已提前准备好被褥、食品和应急药品等基本生活物资,4名党员干部轮流值守,其提供热水、热饭等贴心服务,并做好安抚慰问、排忧解难工作,将党的温暖送到老人心坎上。

党群同心,凝聚“红色力量”护家园。针对强降雨后部分路段出现了塌方、积水等情况,阿都乡党委迅速组织交管所、派出所、综合执法队、消防队等部门成立应急救援队,调配挖掘机、装载机等设备,由党员干部带头,第一时间到达受灾现场竖起警示标志,紧急筑起沉陷路段挡墙,修复路基悬空隐患。截止8月20日,累计完成200余平方米坑洼路面的应急修补,抢通塌方路段5处、清理淤塞边沟2处。通过“党员带头+群众参与”的模式,全乡累计出动巡查人员690余人次,及时处置积水点26处,疏通河道2处,有效化解各类汛情隐患,展现了党群同心、共克时艰的强大合力。同时,全乡77个党支部依托“三会一课”、微信群等积极开展防汛救灾相关业务宣传学习,覆盖党员400余人,引领党员干部深入把握防汛工作的关键内涵,系统强化应急处突能力,通过大喇叭、微信群开展宣传80余次,开展防灾减灾主题宣传活动2次,发放宣传材料5000余份,有效增强群众的防灾减灾意识。此外,累计开展应急演练30余次,累计参与3000余人次,开展监测员、预警员、网格责任人等培训5次,覆盖700余人次,切实提升了全乡应对汛情的实战能力。

通讯员:田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