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九龙街道坚持以党建为引领,把保就业、促民生作为重大政治责任,多措并举拓展“家门口”就业渠道,探索出了一条独具九龙特色的促进群众就业新路径。
产业赋能,激活就业“蓄水池”。街道立足本地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发展“一村一品”特色产业,构建起了多维度、多层次的产业就业体系,为群众提供了丰富多样的就业岗位。传统农业转型升级。积极推动油菜、玉米、水稻等传统农作物种植向规模化、现代化、产业化转变。如阿耶、腊庄、关塘等地结合油菜水稻种植探索农文旅的有机融合,打造“关塘大米”、“腊庄生态大米”等品牌,同时在腊庄、阿耶片区玉米制种产业也蓬勃发展,吸纳周边劳动力200余人参与种子培育、收割、筛选等工作。特色种植异军突起。以洪社区番茄种植基地、九龙河畔西瓜种植基地、控嘎村黑花生、红薯种植基地、控嘎村芦笋种植基地、蜂糖李、油茶果、撒召村万寿菊种植基地等特色种植基地不断发展壮大。通过“党支部+合作社+公司+农户”的运营模式,流转农户土地,为当地群众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今年以来,这些特色种植基地累计用工量达7000余人次。农旅融合释放潜力。依托九龙瀑布、螺丝田等知名景点,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打造小洲子、堤埂等康养旅居村庄,鼓励农户开办民宿、农家乐,从事流动小摊经营等,已发展农家乐44户,民宿12户,休闲观光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企业2户,从事旅游相关服务业的流动摊贩达160余个,带动就业人数300余人,为群众提供“家门口”增收新路径,有效拓宽了群众的就业增收渠道。
服务提质,架起就业“连心桥”。打造全方位、精细化的就业服务体系,从信息收集、岗位匹配到技能培训、权益保障,为求职者提供全链条服务。精准摸排就业信息。通过“就业宣传上集市”、入户走访、召开座谈会等形式,全面了解群众务工情况、就业意愿、技能水平及面临的困难问题,建立详细的就业信息台账,做到“底数清、情况明”,累计走访群众3000余户,收集就业信息3500余条。搭建供需对接平台。主动与企业沟通联系,积极收集岗位信息,并利用赶集日、节假日等时间节点,举办“送岗下乡”等专场招聘会。同时,充分发挥线上平台作用,通过微信公众号“龙腾渔乡 和美九龙”等渠道,及时发布就业招聘信息,今年共举办线下招聘会5场,就业座谈会1场,通过线上平台发布就业信息20余条,促成就业300余人。开展技能提升培训。“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整合各类培训资源,根据市场需求和群众意愿,开展形式多样的技能培训。今年共开展技能培训22期,涵盖电工、焊工、家政服务、小儿推拿、种养殖等多个工种,培训人数达1400余人,有效提升了群众的就业竞争力和致富本领。
创业支持,点燃就业“新火种”。“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创业是就业之源,也是最积极的就业,全面落实创业扶持政策,优化创业环境,激发群众创业热情,以创业带动就业。政策扶持助力创业。广泛宣传国家及地方就业创业政策,确保政策红利惠及每一名群众,今年共开展政策宣讲活动12场,发放宣传资料5000余份,惠及群众2500余人。对符合条件的创业人员,给予创业担保贷款、创业补贴等政策支持,共发放创业担保贷款3000余万元,扶持创业项目160余个,带动就业人数480余人。创业服务保驾护航。为创业者提供创业培训、项目推荐、开业指导、跟踪服务等一站式创业服务。举办创业培训2期100余人,已成功培育出一批创业典型,如以洪社区党员致富带头人发展的竹荪种植基地、以德社区蔬菜种植基地、关塘社区中药材种植基地等,不仅实现了自身的发展壮大,还带动周边200余名群众就近就地就业。
盘活资产,开辟就业“新路径”。充分盘活利用农村闲置资产资源,通过租赁、合作经营等方式,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为就业创造新机会。闲置厂房盘活再利用。引进一批吸纳就业能力强的“小商”入驻,推动产业发展与就业帮扶的深度融合。如将原把洪社区以苦鹅厂闲置厂房租赁给亨丰农业,发展农业种植,流转周围村民土地3000余亩,大规模发展甜脆玉米、生姜等种植,带动周边120余名群众就近就地就业。集体资产入股合作经营。鼓励村(社区)将集体资产以入股的形式与企业合作经营,实现村集体经济增收和群众就业双赢。如很召等5个村(社区)以集体资产入股温氏生猪一体化生产线,每年为村集体增加收入24万元,同时为当地群众提供就业岗位50余个。
招小商、引小资,培育就业“新引擎”。街道在招商引资工作中转变思路,坚持大小项目齐抓,尤其注重引进一批投资规模小、见效快、吸纳就业能力强的小微企业。精准定位招商方向。对辖区现有产业链进行深入分析,找出资源优势,锁定目标企业进行针对性招商。如针对九龙河的水资源、土地资源优势,成功引进了以洪番茄基地、阿耶中华鲟养殖等,极大的为当地农产品拓宽了销售渠道,同时吸纳就业人数150余人。优化服务环境。建立健全“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一线抓、职能部门天天抓、相关部门协作抓”的招商工作格局,建立“党支部+企业+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为进驻企业提供政策咨询、土地流转、招聘工人等全程保姆式服务,并完善水、电、路等基础配套设施,从源头上解决企业“用工荒”、群众“就业难”的问题。
下一步,街道将坚持生态优先、发挥资源优势、推动产业升级,联动村(社区)、企业共同发力,围绕罗平“两区两地”建设目标,进一步落实就近就地就业各项政策,切实用实际行动书写好关于群众增收致富“五问”的九龙答卷。
通讯员:黄欣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