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宣威市来宾街道普仓村任职的选调生直击乡村“盲点”,串联协同“长线”,覆盖服务“全面”,用好用活到村任职选调生服务群众经费,优化服务,强化设施,立体式助力乡村教育均衡配置。
以盲区内容为“点”,强化校园安全防护建设。一是找准乡村教育“盲难点”。选调生联合村干部、驻村工作队通过走访群众和实地勘察,发现学校周边仍存在照明设施老旧、部分节点缺乏照明设备等现象;并对普仓小学217名在校小学生开展问卷调查,95.59%学生表示存在生理健康知识匮乏以及科学认知渠道不足等现实问题。二是找准群众服务“切入点”。校内针对高年级学生,组织开展生理健康知识宣讲,补齐乡村生理健康教育短板;校外科学选址安装太阳能路灯,点亮村居田间夜灯清光,以“小切口”撬动“大安全”,实现校内校外、生理心理防护双提升。三是找准政策资源“支撑点”。依托选调生培养计划以及《云南省选调生到村任职工作补助资金管理使用暂行规定》提供的政策资源和为群众服务资金,结合实际制定《普仓村到村任职选调生2025年服务群众实践活动工作方案》,做足服务群众活动前期准备。
以灵活方式为“线”,打破乡村教育惯性思维。一是连成活动设计“牵引线”。结合普仓实际,梳理普遍性问题,借鉴优秀经验,策划活动方案。充分考虑青春期学生实际情况,确定选调生担任主讲人,精心设计课件内容,调和自尊心、羞耻心等心理问题,精准开展以“青春期的密码”为题的生理讲座;结合实地踏勘情况,根据道路状况、人口分布、光照条件科学选定村组路灯安装位置。二是连成组织力量“工作线”。围绕乡村教育、基层治理等重点工作,邀请街道挂包领导、学校领导、村“两委”干部等相关人员召开院坝会,反复研讨,确定活动细则,明确各自职责,通力合作推动活动开展。三是连成软硬服务“惠民线”。选择符合国家标准的女性卫生用品、文具和性能稳定、售后服务有保障的太阳能路灯等产品,共购买女性卫生用品35套,文具用品68份,顺利开展专题讲座,并在关键公共区域如普仓小学周边4条关键道路,安装太阳能路灯8盏,将村民需求落到实处。
以为民服务为“面”,缩小城乡教育质量差距。一是扩展身心教育“覆盖面”。鼓励小学在高年级教学中增设身心健康课程,设立“豆蔻知心教师岗”,培养“红领巾小助教”,将一次专题讲座延展为日常答忧解惑,促使学生从“被动学”到“主动学”。二是扩展党群家校“参与面”。依托家长夜校平台,整合自身资源,灵活搭建授课平台,由驻村干部、党员先锋担任宣讲人,通过“课堂+实践”模式,推动家长、社会等主体从“文明旁观者”转变为“文明践行者”,今年累计开展3次家长夜校活动。三是扩展为民服务“受众面”。协助村“两委”进一步落实“双线六长”“四级四包”责任制,做好控辍保学“联防联控”“联管联教”工作,确保除身体原因不具备学习条件外,义务教育阶段适龄儿童“零”辍学,累计为26
符合条件的学生申报“雨露计划”,其中18名学生仍在读,8名学生现已就业,且其中1名学生在普仓小学担任教师。全面构建“教育、物资、文化”三位一体关怀模式,助推城乡教育接轨。
通讯员:张纾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