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顶部
首页 > 城市圈 > 正文
“番茄军团”出山记:大佐村的致富密码
发布日期:2025-10-09    来源:珠江网    浏览:1291

阿都乡大佐村曾经是宣威市有名的边远贫困村,资源匮乏,人口密度大,生存条件差。“山高坡陡谷深,人多地少难耕”这是大佐村的真实写照,也是大佐村留给外界的深刻印象。

靠政策扶持摆脱贫困以后,村民们渴望富起来的劲头很足,却苦于没有门路。祖祖辈辈辛勤劳作的种植、养殖,能混个温饱,生活无忧,但始终没能让村民的腰包鼓起来。何况大佐村人均可耕作土地不足 1 亩,交通也不便利,种养上不了规模,加工不成气候,传统产业收益甚微。

如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发展新的产业,让大佐村 1608 户 5460 人过上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成为村党总支部和驻村工作队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大佐村党总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孙丹勤直言:“我们缺少资源,有劳力、土地少,精耕细作产量都不高。隔壁的沾益区大坡乡,土地宽广平整,水肥条件好,交通便利,到那里租地种,不用背井离乡,群众扎得住,苦得动就能发家致富。”

2020 年,村民田月芬率先尝试,到沾益区大坡乡租了 50 亩地,建大棚种蔬菜。由于没经验,品种多而杂,管理跟不上,收入不温不火,仅能维持开销。3 年时间,地租和建大棚的成本都没能收回。

转机出现在 2023 年。田月芬调整思路,开始专注单一品种,只种番茄。随着管理精细化、技术专业化,番茄的产量和质量同步提升,当年收入就实现翻倍,第二年更是进账 160 万元。除去人工、地租,还清贷款后还有不少盈余,田月芬也成了当地有名的 “西红柿首富”。消息传回大佐村,乡亲们瞬间看到了致富的希望。如今谈及种番茄的收获,大佐村 “西红柿首富” 田月芬满脸笑容:“从刚开始的我种番茄,到我们全家都种番茄,再到我们村 300 人在这里种番茄,现在我们的番茄品质好,产量足,价格合理,采购商定期上门收购,不愁销路。这两年行情稳定,真的挣着钱了。”

村党总支部敏锐抓住这一机遇,要求村两委班子成员和驻村工作队员进村入户,通过政策宣讲、典型分享等多种方式,有序引导、鼓励支持村民 “组团出山”,到大坡乡集中种植番茄,形成规模效应。大佐村驻村工作队第一书记王兴富对此深有感触:“产业不是非要在本村发展,务农也不一定在家门口。农村生产生活都是以家庭为单位的,要找到适合老百姓做、最好男女老少全家子都会做的活计,群众才乐意去,去了也做得了、做得长,才会有持续稳定的收入。”

在村两委和驻村工作队的推动下,今年大佐村有近 70 户 300 多人加入 “番茄军团”,前往大坡乡种番茄。大家通过租地新建、直接租用等方式,拿下 2000 多亩大棚,不仅带动当地脱贫人口 200 余人就业,还实现外运番茄 18000 吨,产值达 7200 万元。曾经在外揽小工程、饱受欠款困扰的种植户田子严,如今也成了 “番茄军团” 的一员,他感慨道:“原来在外面揽点小工程做做,要自己垫资,账面上算是挣钱了,但都拖欠着,钱没到手全是应收款。今年租了 30 亩大棚种番茄,每天就是摘番茄、卖番茄,简简单单重复劳动,番茄上车钱到账,现银现得多好。”

从 “单兵尝试” 到 “军团作战”,从 “他乡租地” 到 “共富增收”,大佐村群众用自己勤劳的双手,硬生生把 “他乡地” 种成了 “共富田”,也解锁了属于这个村庄的乡村振兴致富密码。

通讯员:夏梦晨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