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平县钟山乡紧扣美丽乡村建设核心,从基础设施、环境整治、文明乡风、产业发展、长效机制、民生服务等多维度协同发力,绘就“颜值在线”的生态画卷,夯实“宜居宜业”的发展根基,织密“温暖普惠”的民生网络,让美丽乡村既有“风景美”,更有“生活美”。
基础设施是乡村振兴的骨骼与血脉。乡党委、政府以前瞻性规划为引领,实施全域硬件升级。聚焦道路、排水、环卫等关键短板,通过标准化设计、一体化施工,累计完成乡内主干道硬化4200余米,安装太阳能路灯110余盏,打通乡村“毛细血管”。强化汛期应急修复。组织汛期专项突击队,对水毁路段、淤塞边沟进行快速修复与清理,出动干部群众400余人次,挖掘机、运输车等机械30余台班,清理淤泥土方共2000余方,增强基础设施应对自然灾害的韧性,保障群众生产生活需要。
以“三清一改”为主线,乡村环境“常新常净”。组建专业保洁队伍128人,配备垃圾桶512只、垃圾清运车5辆、路面吹风机18台,用“机械+人工”组合拳开展“拉网式”清理,实现从“脏乱差”到“洁净美”的华丽转身。施行“日督导、周复盘”机制,将环境整治从“突击行动”转为“常态坚持”,推动环境整治从“一时美”向“持久美”转变,实现了乡村由干净整洁向靓丽宜居的提质升级。目前,累计开展卫生清洁志愿服务活动20余场次,参与干群1000余人次,乡村环境实现从“净起来”到“靓起来”的转变。
三、执“润心笔”培育文明乡风,涵养乡村气质
以文化浸润为笔,坚持“塑形”与“铸魂”并重,让文明乡风“落地生根”。修订完善村规民约,深入开展移风易俗,破除陈规陋习,讲解移风易俗知识,推动文明新风浸润人心。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农家书屋等阵地,常态化开展政策宣传、文艺演出、志愿服务等群众性文体活动,用丰富文体活动驱散“空心化”。通过党员入户宣传、大喇叭播报、微信群推送等方式,让“绿色环保”“尊老爱幼”理念深入人心,推动了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的形成,为乡村善治注入了强大的精神力量。今年以来,开展政策宣传、家长夜校、文化文艺等活动50余场,参与群众超3000人次,提升了乡村治理水平和文明程度。
四、执“造血笔”激活产业基因,点燃振兴引擎
立足“生态立乡,产业富民”思路,多维发力构建多元化产业发展格局。定制“一村一品”计划,打造“红色文旅、绿色生态农业、金色农产品加工”三色产业图谱,推动产业布局与区域优势深度契合。健全“党支部+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农户通过土地流转、务工、入股等方式嵌入产业链,形成“流转土地收租金、参与劳务挣薪金、入股合作分股金”的稳定增收模式。推进薏仁、万寿菊、热区水果等特色产业规模种植,打造多样化增收矩阵。目前,全乡热区水果产业形成2000余亩规模,万寿菊3000余亩,烤烟1万余亩,带动周边群众就地就近实现家门口就业。
五、执“制度笔”奠定长效根基,保障治理常态
压实责任链条。制定垃圾污水治理等具体方案,明确乡、村、组各级职责,确保任务落实。创新管护模式。推行“门前三包”责任制、红黑榜公示、垃圾代运费收缴等机制,群众参与率和缴费率显著提升。更新垃圾收运设施,优化清运线路和人员配置,形成了“定线路、定时收集、一次性转运”的高效模式,提升了工作效率,降低了运维成本,推动人居环境整治步入制度化、规范化、持续化的良性轨道。
六、执“暖心笔”守护“朝夕”美好,筑牢民生底线
聚焦“一老一小”弱势群体,打造“朝夕”相伴的温暖乡村。通过“乡村联动+入户核查+动态管理”模式,全面精准摸排留守老人和留守儿童信息,建立留守老人58人、留守儿童952人的“一人一档”动态信息库,实行“乡村两级定期走访”制度,确保关爱不缺位。统筹多方力量,改造便民服务设施,常态化开展义诊义剪、心理疏导、节日慰问等志愿关爱活动,今年以来,开展义诊400余人次,美丽乡村更温暖人心。
通讯员:杨 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