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时节,走进会泽县迤车镇中寨村养殖大户谭洪富家,酒糟与草料气息弥漫,数十头西门塔尔牛正啃食掺酒糟的饲料。另一边,谭洪富掀开锅盖,玉米香与酒醅气息相融。这一场景正是迤车镇“烤酒—酒糟喂牛—牛粪还田—玉米种植”生态循环的缩影。如今,这种循环农业模式不仅让牛产业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引擎,更“牵”出了一条富民强镇的牛经济产业链,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力。


政策赋能,筑牢循环养殖“硬根基”
产业发展,政策先行。2024年,迤车镇立足自身资源禀赋,精准施策发力肉牛产业,整合300万元扶持资金,重点聚焦中寨、阿都、梨园三个村,全力推进肉牛产业集群示范项目建设。以“硬件升级”为突破口,针对传统牛舍通风差、排污难等问题,支持养殖户改建标准化牛舍,从源头为标准化养殖和产业链延伸筑牢基础。该项目精准覆盖43户农户,其中“烤酒+养牛”示范户17户,占比达40%,通过政策扶持让循环养殖模式率先在示范村落地生根。
此外,镇畜牧站组建专业服务团队,定期入户检查安全生产隐患,春秋两季免费发放疫苗,每半年进行一次疫病抽样检测,为养殖户提供全流程、全方位的保障,解决养殖过程中的技术顾虑和防疫后顾之忧。
循环增效,实现“降本提速”多重突破
“我这农场虽只有1亩地,却能养100多头牛,年收入超40万元!”谈及循环模式的优势,谭洪富算起了“经济账”:自家烤酒作坊年产酒糟120余吨,直接用于喂牛,省去了外购饲料的大额开支;烤酒除了覆盖了玉米成本,还能带来额外收益;牛粪经发酵处理后出售,真正实现“变废为宝”。
“这种模式不仅经济效益显著,生态效益更是不可忽视。”镇畜牧站负责人贺正权算了一笔更细致的“产业账”和“生态账”:酒糟富含蛋白质和b族维生素,与玉米等饲料科学搭配喂肉牛,可降低约30%饲料成本,缩短养殖周期,提高出栏率;“牛粪还田”不仅减少了化肥使用量,还杜绝了乱堆乱放,美化了人居环境。实现“降本、提速、美化环境”多重效益。



产业融合,构建“多元增收”新格局
这种“以酒促养、以养带种”的融合发展模式,正持续释放产业链价值,带动相关产业产值超亿元。全镇肉牛存栏量突破2.5万头,年出栏量达1万余头,“牛产业”真正成为群众的“致富产业”。全镇现有大小烤酒作坊200余户,其中100余户发展“烤酒+养牛”模式,每年产生酒糟近万吨用于肉牛养殖,实现资源“零浪费”“全利用”。
同时,这一模式催生了“禾谷酒厂”“河粱玉液”“滇泽酒业”等地方特色酒品,通过电商平台、线下经销商等多种途径,产品已走向云南全省乃至全国的消费市场。而养牛产生的牛粪经发酵处理装袋作为有机肥销售,以每袋9元的价格卖给昭通、昆明等地的果蔬种植户,年销售额近百万元且供不应求。
从“单一养殖”到“循环发展”,从“传统产业”到“品牌升级”,迤车镇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不仅让“牛叫声”变成了“致富声”,更走出了一条资源节约、环境友好、效益显著的现代农业新路子。
通讯员:马恩凤



滇公网安备 530302020001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