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顶部
首页 > 城市圈 > 正文
小事做实显真功 枝叶关情践初心
发布日期:2025-11-13    来源:珠江网    浏览:1038

“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这句古训穿越时空,依然闪耀着智慧的光芒,深刻揭示了宏大事业与细微之处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对于广大党员干部而言,肩负着治国理政的重任,其工作成效与形象口碑,恰恰是在处理一件件关乎群众切身利益的“小事”中积累和铸就的。摈弃好高骛远的浮躁,涵养“小事着手”的务实,锤炼“干好实事”的担当,这不仅是工作方法问题,更是党性修养、宗旨意识的试金石,是走好新时代群众路线的必然要求。

于思想深处植根,认清“小事”不容“小视”的深刻内涵。群众利益无小事,一枝一叶总关情。一些看似琐碎的“小事”,诸如一巷一路的照明、一老一幼的照护、一砖一瓦的修补,对于个体群众而言,都是实实在在的“大事”,甚至是急难愁盼的“要事”。这些“小事”承载着群众的安危冷暖,关系到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能否最终惠及于民。若对群众身边的“小事”漠然视之、敷衍塞责,久而久之,便会侵蚀党群干群关系的根基,损害党和政府的公信力。党员干部必须从思想深处克服“小事不屑为”的傲慢心态和“小事不须为”的懈怠思想,真正树立起“群众小事即大事”的政绩观,将解决好群众天天有感的关键小事,作为履职尽责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作为检验初心使命的重要标尺。

于行动路径着力,锤炼“小事”亦需“细为”的实干本领。识别“小事”的重要性是前提,付诸行动、精准施策才是关键。干实事,意味着不能满足于“想到了”“说到了”,更要“做到了”“落实了”。这就需要发扬“钉钉子”精神,一锤一锤敲,直到问题彻底解决;需要秉持“工匠”态度,精雕细琢,追求实效与长效。要主动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变“被动接访”为“主动问需”,在田间地头、街头巷尾、生产一线察实情、听民声,精准把握哪些是群众最迫切、最需要解决的“小事”。要提升专业化能力,善于运用法治思维、改革方法、技术手段破解“小事”背后的体制机制障碍或具体操作难题,避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努力做到解决一个问题、总结一类规律、提升一个领域。

于作风境界提升,彰显“小事”可见“大节”的为民情怀。党员干部如何处理“小事”,最能反映其工作作风和精神境界。是追求表面文章、轰轰烈烈的“形象工程”“面子工程”,还是沉下心来、默默耕耘于那些不易显山露水却关乎民生的“里子工程”?答案不言自明。真正的为民情怀,就体现在不弃微末、不舍寸功的持续努力中,体现在“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里。要坚决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杜绝将“重视”停留在口号上、将“落实”止步于会议中。要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将群众的“小事”放在心上、抓在手上,用脚步丈量民情,用真心倾听民意,用实干化解民忧,通过一点一滴的扎实工作,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在服务群众的最前沿展现共产党人的先进本色。

新时代是奋斗者的时代,也是需要脚踏实地、真抓实干的时代。每一位党员干部都应当深刻领悟“从小事着手干实事”的深远意义,将其内化为一种价值追求、一种行为习惯、一种工作常态。唯有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从群众关心的细微处发力,在为民服务的实干中担当,方能积小胜为大胜,凝聚起磅礴的群众力量,共同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壮丽篇章,在平凡的岗位上成就不平凡的业绩,无愧于时代的召唤和人民的重托。

(绵阳科技城新区  左仁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