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靖是云南省贫困面最大、贫困人口最多、贫困程度最深的州市之一,是全省脱贫攻坚的主战场。市第五次党代会以来,曲靖市坚持把打赢脱贫攻坚硬仗作为曲靖最大的政治任务、最大的民生工程和最大的发展机遇,尽锐出战,经过五年的接续奋斗,奋力夺取了脱贫攻坚决定性胜利,曲靖千百年来的绝对贫困问题彻底解决,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了坚实基础。
脱贫攻坚战取得决定性进展
截至2020年底,全市82.72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1203个贫困村全部出列,罗平县、富源县、师宗县、宣威市、会泽县高质量摘帽,全市贫困发生率由2014年底的14.76%下降至0,实现了连战连胜、再战再捷,取得了曲靖减贫史上的最好成绩,曲靖千百年来的绝对贫困问题得到历史性解决。
五年来,珠源大地贫困地区发生的历史巨变,深刻印证了脱贫攻坚的伟大意义,不仅仅在于解决了千百年的绝对贫困问题,更重要的为曲靖高质量跨越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曲靖脱贫攻坚取得七个“双重”突破:绝对贫困与区域性整体贫困双重攻克;物质脱贫与精神脱贫的双重脱贫;贫困群众生活方式与生产方式的双重变革;贫困群众生存权与发展权的双重保障;城乡风貌和群众面貌的双重提升;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和执政能力的双重巩固;贫困治理能力和基层组织战斗力双重提升。
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极大改善
五年来,我市坚持以脱贫攻坚统揽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推动了贫困地区高质量跨越发展。贫困地区群众出行难、用电难、上学难、看病难等长期没有解决的老大难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2016年以来,全市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1097公里,是“十二五”末的2.18倍,2017年底曲靖在全省率先实现“县县通高速”。
全市建制村实现100%通硬化道路、100%通客车。
全市农村集中供水率达95.02%,自来水普及率达93.52%以上,水质合格率72.61%。
全市贫困村100%通动力电、100%实现光纤宽带网络覆盖。
5个贫困县县级医院、1203个贫困村卫生室建设全面达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面享受县域内“先诊疗后付费”和“一站式”即时结报。
全市新建、改扩建幼儿园361所、中小学2148所、普通高中26所,特殊教育学校2所,新增教师4700名。2019年全市9个县(市、区)全部入列“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
“不愁吃不愁穿”全面解决
五年来,特色产业不断壮大,产业扶贫、电商扶贫、消费扶贫、光伏扶贫等较快发展,贫困户就业增收渠道明显增多,贫困地区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5年的7070元上升到2019年的10771元,年均增长11.1%。已脱贫人口人均纯收入达到6949元,比2015年的3905元增加3044元,有产业支撑的比例由12.7%上升到82.4%,有稳定就业的比例由9.2%上升到55.1%。
住房安全保障上累计实施农村危房改造万户25.86万人,改造后达到了“安全稳固”的基本要求;饮水安全上巩固提升370.8万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保障水平,其中贫困人口66.25万人,“不愁吃不愁穿”全面解决,群众生活越过越红火。
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有效解决
曲靖建立了片区区域发展与脱贫攻坚工作机制,以村出列县摘帽为重要平台和抓手,开展片区大会战,区域整体贫困成功歼灭。深山区、石山区、高寒冷凉地区、干热河谷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条件型、素质型贫困问题得到有效解决,通过实施易地扶贫搬迁、“美丽县城”“特色乡镇”、“爱国卫生七个专项行动”等,城乡面貌发生历史巨变。
脱贫攻坚与生态保护实现双赢
五年来,我市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增绿与增收、生态与生计并重,在一个战场打赢脱贫攻坚和生态保护两场战役。通过生态扶贫共带动2.28万个贫困家庭7.3万贫困人口实现稳定增收,既有效解决了深度贫困山区群众就业无门、增收无路、脱贫乏力的突出问题,又加大了生态保护力度。全市森林覆盖率达50%,较2015年底增加6.7个百分点。
同时,坚持不懈推进贫困地区石漠化治理、生态修复,利用退耕还林等项目对易地搬迁迁出地大力发展花椒、石榴、沃柑、猕猴桃、柠檬等特色产业,初步建成一批高标准、高质量、高效益的特色经济林基地,厚植起脱贫攻坚生态底色,带动了立卡贫困户增加经营性收入,绿水青山逐渐变成群众致富奔小康的金山银山。
来源/曲靖市广播电视台
图片来源/曲靖市乡村振兴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