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环抱间,回汉两族炊烟相望;阡陌交通处,牛羊成群产业兴旺。富源县城9公里外的回隆社区,这个聚居着818户3223人、回族人口占比72%的边疆民族社区,通过将社区创新实践的“三吧”机制与县级“3342”机制有机融合,探索出一条“问题发现在早、矛盾化解在小、治理效能提升”的基层善治之路,让新时代“枫桥经验”在民族地区绽放异彩。
“过去有问题不知道找谁,现在家门口就有说理的地方。”回隆社区创新设立“说吧、谈吧、讲吧”三级调解平台,将矛盾纠纷化解阵地前移至群众身边。
“说吧”说透村里事。在飘着烤洋芋香气的农家小院,村民们啃着焦黄酥脆的洋芋就能扯开话匣子。社区依托这样充满烟火气的场景,社区针对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产业发展、村务管理等“村里事”,依托“睦邻微格”、党员责任区、“村民微信群”,搭建“民事大家说”平台,让群众“话有处说、苦有处诉”,平台每月接待群众10余人次。通过“线上微信群+线下院坝会”,累计收集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等意见建议20余条,推动解决道路硬化、污水治理等民生问题84个。依托“3342”机制中的“四级联防”体系,7名网格长、24名“吹哨人”实时监测社情民意,实现“小事不出格、大事不出村”。
“谈吧”谈开家里事。由老宅改造的木质茶室里,茶碗里浮沉着家长里短。针对婚恋纠纷、抚养赡养等“家里事”,建立“现场直办”机制,由网格员第一时间登门入户组织面谈面商,让群众家里小事“愿意坐下谈、及时组织谈”,今年以来成功化解家庭纠纷12起,其中,下村桂家堂兄弟为建房机制产生纠纷一事,在“谈吧”平台得到圆满解决,收获众多村民赞誉。
“讲吧”讲明邻里事。保家游客中心的大厅里,调解员指着景区规划图也能化解地界纠纷。针对农村土地纠葛、矛盾纠纷等“邻里事”,整合综治调解员、法治副村长、“一村一辅警”等力量,采取“干部领办”“跟踪督办”方式,及时组织开展讲法评理,较为复杂、涉及面广的根据情况引导其进行人民调解、司法调解、行政调解,成功化解邻里纠纷2起,调解成功率100%。
从“各美其美”到“美美与共”,如今的回隆社区,民族团结的石榴籽紧紧相抱,基层治理的根系深深扎牢。这个边疆民族社区用本土智慧实践印证:党建引领不是空中楼阁,“3342”机制不是冰冷数字,“三吧”治理更不是表面文章,而是写在群众笑脸上的幸福答卷。
(通讯员:陈沿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