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顶部
首页 > 城市圈 > 正文
中安街道海坪社区:助力彝族刺绣技艺 守护民族文化根脉
发布日期:2025-02-27    来源:珠江网    浏览:12663

在现代化浪潮的冲击下,传统手工艺的存续面临严峻挑战作为彝族文化瑰宝的中安街道海坪社区彝族刺绣,凭借其独特的民族特色与深厚的历史底蕴,成为当地文化保护工作的重点。近年来,中安街道采取“社区自筹+项目扶持”资金模式,建设中安街道海坪社区特色文化彝族刺绣坊,为这一传统技艺的传承注入新活力。

彝族刺绣是海坪社区彝族居民世代相传的手工技艺,其纹样承载着彝族的历史记忆、宗教信仰与审美情趣,被誉为“穿在身上的史诗”。然而,随着工业化生产普及和年轻一代兴趣转移,传统刺绣技艺传承面临严峻挑战。目前,全社区仅存刺绣大户10户、县级传承人2人及技艺人员20人,传承队伍老龄化问题突出。一位年逾六旬的传承人坦言:“现在年轻人更愿外出务工,愿静心学刺绣的越来越少。”

“传统+现代”双线发力,破解传承困局。为保护和传承这一珍贵的传统技艺,中安街道积极行动,推动海坪社区建成了200平方米的彝娘绣坊。绣坊功能布局合理,设有仓库、刺绣传承间和机器绣花车间。传承间将作为刺绣传承人的教学阵地和手工刺绣绣品的制作空间,而机器绣花车间则配备了中型电脑绣花机、缝纫机、全自动四线直驱反向锁边色缝机等先进设备。社区将广泛动员有刺绣基础的居民前来学习彝族手绣,并着重培养有天赋的人才。海坪社区创新构建的“手工传承+机器生产”双轨模式将更好地促进彝族刺绣的传承与发展。

文化赋能乡村振兴,刺绣绘就发展蓝图。在保护实践中,海坪社区探索出一条“传统刺绣+产业”的融合发展之路,通过建立“传承人+合作社+农户”模式,彝娘绣坊将带动海坪社区两个彝族村留守妇女居家就业,解决社区彝族村留守妇女的剩余劳动力问题。彝娘绣坊的绣品卖出可以创造经济效益,为海坪社区当地少数民族群众和村集体增加收入,同时也加大了彝族传统刺绣技艺的保护力度,这种活态传承模式,既守住了文化根脉,又激活了乡村经济。

海坪彝娘绣坊将成为展示彝族文化的重要窗口,通过文化与产业的深度融合,助力海坪社区实现文化繁荣与经济发展的双赢目标,这个滇东社区以针为笔、以线为墨,续写着民族文化传承与乡村振兴交融共生的新篇章。(通讯员:刘红梅)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