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顶部
首页 > 城市圈 > 正文
富源中安:抓实基层治理 建设“和美回隆”
发布日期:2025-03-03    来源:珠江网    浏览:2481

中安街道回隆社区位于富源县城西郊,国土面积10.12平方公里,辖7个居民小组838户3232人,其中,回族2328人,占总人口72%,是一个典型的回汉居社区。近年来,回隆社区聚焦“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主题,强组织、抓治理兴产业、惠民生着力建设“和美回隆”,先后被评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云南省旅游特色村、云南省美丽乡村。

一、建强“一个堡垒”,打造“模范回隆”。坚持把建强基层党组织作为乡村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持续引人才、强素质、提待遇,建阵地,不断提升基层党组织战斗力。“回雁计划,引人才”。大力实施优秀人才“回雁计划”,吸引16名返乡大学生、退役军人、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回引4名乡村能人充实到社区“两委”班子,为社区党组织注入新鲜血液。“轮值当班,强素质”。探索推行“轮值当班”制度,每天安排1名社区干部轮值负责,全权处理当日事务,练就“开口能说、遇事能办”能力,做到人人能顶事、个个会干事。“岗位改革,提待遇”。实行“大岗位制”改革,将社区“两委”和21类大员岗位职责任务进行整合,社组干部由16名精简到11名。以“红旗村”创评、村集体经济创收奖励等方式,多渠道增加待遇,社组干部待遇由平均每月1200元提高到3000元以上,有效激发干部干事创业激情。“多站合一,建阵地”。规范提升党群服务中心,实现“多站合一”,开展“码上办、帮代办、上门办”三办服务,22项村级代办事项实现“一站式”服务、“一窗式”受理,让群众“最多跑一次”。

二、抓实“多级治理”,打造“平安回隆”。围绕市、县命案防控“6+2专项行动”部署要求,聚焦基层治理关键环节,树立“今日事今日毕,留到明日更着急”理念,全力让群众反映的诉求“不过夜”,取得了近五年无命案发案,无越级上访,无群体性事件的良好治理成效。“一张明白卡”盘清家底。组织街道、社组干部走访填写《命案防控“6+2专项行动”“四万三进”户户清明白卡》832份,盘清底数,及时研判,动态跟踪,适时更新。2月份以来共排查出矛盾纠纷2件,化解2件,走访服务重点群体47人,及时安排困难救助3人,就业帮扶4人,医疗帮扶2人。“一份流程图”闭环处置。制作回隆社区命案防控“6+2专项行动”组织架构图、事项闭环处置流程图,对排查出的矛盾纠纷和重点群体,形成“排查—研判交办—分类分级化解”的工作闭环,让矛盾纠纷化解在萌芽。“一张小网格”融合治理。建立“社区警务与网格融合治理”模式,设立社区“警网融合”工作站,2名社区民警、1名“一村一辅警”和7名网格员14名联户长深度融合,推行基础信息联享、矛盾纠纷联调、重点群体联管的“三联共治”模式,实现警网融合精细治理。“一支义警队”快速响应。整合驻村辅警、小组长、网格员等群防群治力量,成立由15人组成的“回隆义警队”,依托105个高清监控探头,常态开展治安巡逻、法律宣讲、安全防范宣传、矛盾纠纷排查、应急处置等工作。对突发紧急、冲突激烈的矛盾纠纷,义警队10分钟内赶赴现场干预劝阻,并及时拨打110报警,社区干部20分钟内赶赴现场,坚决避免因干预劝阻不及时引发案事件发生。“一支普法队”强基补短。将社区“两委”班子成员、调解员、综治员等7名干部培养为“法律明白人”,打造一支群众身边“带不走”的普法队,推行网红+普法、抖音+普法、“点单式”普法等模式,利用法治文化广场、法律咨询服务站、村内“谈吧”等载体,抓住春节、中秋等节假日开展普法宣传,营造“出门墙上有法、文化广场见法、说理办事用法”的普法宣传氛围,群众平时学法、遇事用法、解决问题靠法的意识不断提升。“一条主线”凝心聚力。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大力实施回隆下村、保家村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建设项目,利用村史馆、党群服务中心等阵地,开展文艺演出、群众会、乡贤会、每月民情恳谈等活动,广泛宣传党的民族政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民族团结一家亲成为社区各族群众的思想共识。2022年被评为第四批省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社区。

三、拓宽“一条路子”,打造“富裕回隆”。充分利用回隆社区紧邻沪昆高速、背靠万亩林场、怀抱回隆水库、坐拥千亩桃园的独特优势,按照“村庄建设、村庄运营、村庄治理”一体推进的思路,启动乡村振兴示范先导工程建设,将资源优势、区位优势、生态优势转换为发展优势,不断拓展群众增收渠道。在“建”上下功夫,坚持“轻介入、微改造、精提升”,动员干部群众清五堆、治十乱,拆围墙、美庭院,通过村庄基础提质、外观整体重塑、环境微改造、闲置资源盘活,实现村庄面貌焕然一新,“诗画田园·清雅保家”成为周末游、近郊游的新名片。在“业”上拓路子,“蒜”清增收账,结合周边市场需求,集中流转145亩土地,建设蔬菜基地,种植小红葱60亩,小红蒜85亩,带动125户群众通过土地租赁每亩每年增收800元,带动辖区340人通过务工年人均增收2530元;种好“红心桃”,将全村闲置土地集中流转,发展晚秋红心桃1200亩,2023年实现销售收入139余万元,带动70户本地群众户均增收5000元;做大“牛”经济,充分挖掘“牛汤锅”特色餐饮文化资源,大力发展“汤锅经济”,社区已有432户农户外出开汤锅店,带动社区1000余人就业,年均户增收3万余元。通过“牛汤锅”辐射带动,初步形成群众养牛、屠宰加工、线上线下销售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回隆牛经济”全产业链条,产值达4亿元以上,带动全村70%左右农户创业增收致富。在“营”上出实招,注册成立保家企业管理有限公司,采取“村集体合作社+运营管理公司+乡村CEO团队+村民”经营模式,鼓励引导村民自主经营4个业态,公司直接经营2个业态,“公司+农户”合作经营5个业态,“公司+社会力量”联合经营3个业态,对不同业态集体提取3%~10%的营业额,作为居民分红资金。在“享”上促共赢。按照“群众多收益、公司有钱赚、集体能壮大”的思路,建立利益联结机制,村民通过土地流转收租金、就地务工挣薪金、自主经营赚利金、集体经济分红金,带动群众多渠道增收。2024年,保家村人均纯收入达23600元,较上年度增收3600元。

四、创新“一项服务”,打造“幸福回隆”。坚持把惠民生、暖民心、顺民意的工作做到群众心坎上,创新开展“三阳”服务,推进“三堂”行动,用心用情守护“一老一小”的幸福生活。“朝阳”服务开“课堂”,实现幼有所育。针对农村家庭因农忙、因外出务工没有时间照顾和教育孩子的问题,开设“四点半课堂”,协调社区小学老师为孩子开展课后辅导、兴趣培养、实践活动,依托“象山小院”建设儿童之家,丰富孩子们课余生活,助力儿童健康快乐成长,解决农村家庭后顾之忧。“夕阳”服务办“食堂”,实现老有所养。针对老年人做饭不方便、晚年生活枯燥的问题,利用会客厅开办“幸福食堂”,为老年人定制营养食谱,70岁及以上老年人免费用餐,60-69岁每餐10元,并积极延伸食堂功能,提供书法绘画、唱歌舞蹈、休闲娱乐等功能,形成了“幸福食堂+N项为民服务”的养老模式,真正让老年人乐享幸福“食”光。“暖阳”服务聚“火塘”,实现困有所助。针对联系群众不紧密、服务群众不直接的问题,组织村组干部深入群众家中开展“温暖火塘”行动,收集民情民意,解决群众困难,对社区13名特困人员、64名残疾人等特殊人群,实行村(组)干部包保,每周上门走访,及时了解并帮助解决生活中的困难和问题。组建保家志愿服务队,常态化为特殊人群提供买药送医、物品代购、卫生清扫等志愿服务,力所能及帮助群众解决实际问题。以乡村振兴示范工程建设为契机,依托产业基地、项目建设,为村民提供家门口就业岗位37个,实现挣钱顾家“两不误”。

下步工作中,回隆社区将紧紧围绕“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目标,壮大特色产业,提升治理效能,带动群众增收,推动民族团结,打造更加和美宜居富裕的乡村全面振兴示范样板。

(通讯员:晏明智  施东宇)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