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时代背景下,罗雄街道小明寨村坚持“红色引擎驱动绿色发展”理念,通过党建引领、生态筑基、文化铸魂、产业赋能,走出了一条“党建强、产业兴、生态美、百姓富”的文旅融合发展新路径,成为新时代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样本。
一、党建领航把方向,组织筑基强筋骨
罗雄街道党工委创新实施“三线工作法”,按照“规划先行、机制先建、平台先搭”的建设思路,构建“双组长+专班”推进体系。由党工委书记、主任担任双组长的项目推进专班,抽调26名骨干组建项目建设服务专班,建立“日调度、周会商、月总结”工作机制。专班成员累计走访农户百余户次,收集合理化建议上百条,形成“文旅发展需求清单”,确保规划建设与群众期盼同频共振。推行“党员三先”工作法,村内事务党员先知、先议、先行。通过“三会联动”机制(专题工作会、党员大会、群众会),累计召开议事协商会18场次,解决土地流转、项目选址等难题。组建党员先锋队,带动村民投工投劳1000余人次,完成“三堆变三园”改造,打造微景观10余个,形成“支部领着干、党员带头干、群众跟着干”的生动局面。
二、规划建设齐发力,生态宜居展新韵
落实“多规合一”村庄规划,规范有序建好村,保留古树名木群落。按照“一核两带三区”布局,完成50平方米民俗客栈门口三角公园、古井、水体道路建设工程,打造2500平方米景观石桥、民俗客栈及休闲茶吧旅游点,实现传统村落肌理与现代旅游要素有机融合。全域推进小明寨路网升级工程,全面实施村内道路硬化工程,完善道路建设450米。推动进村污水处理厂、园子脚湖旁污水处理厂建设,新建雨污管网3000米,铺设两污管道1500米,确保污水不直排河塘沟渠,民宿、作坊、养殖户均建成合格污水处理设施。创新“数字乡村”管理系统,安装智能监控设备,实现智慧停车、线上预约等数字化服务。
三、产业融合促振兴,多元发展添动能
深挖彝族文化资源,开发“七个一”体验项目,学一段彝族歌舞、做一件传统银饰、织一匹手工土布、酿一坛荞麦酒、跳一场篝火晚会、住一晚特色民宿、购一份生态好礼。加快非遗传承人培育,完善范家小院、林泉民宿建设,带动周边农户年均增收1.2万元,谋划打造“彝族特色民俗、农耕文化展示、农业研学”等体验工坊。构建“农业+文化+旅游”产业链条,巩固提升油菜、蜂蜜等传统产业,发展万寿菊种植1200余亩、玉米制种基地3000亩;培育以范家小院为餐饮建设模范点,谋划引进1家名牌餐饮企业、打造3家特色餐饮商户,带动全村餐饮产业发展。研发“彝家九大碗”等特色菜品;开发农旅融合项目4个,年接待游客超8万人次。通过“党组织+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实现小明寨村劳动力及脱贫户户均年增收1.2万余元。
小明寨村正以“党建红”引领“生态绿”,用“文化魂”赋能“产业兴”,在彝乡大地上谱写乡村振兴的动人乐章。未来,小明寨村将深化“党建+文旅”模式,实施“三个提升”工程:文化内涵提升工程,建设彝族文化传习馆;服务质量提升工程,培育专业讲解员队伍;区域联动提升工程,联合周边村寨打造“彝乡风情旅游环线”。这片热土上的生动实践证明,只要坚持党建引领、深挖特色资源、创新体制机制,绿水青山定能转化为金山银山,绘就共同富裕的壮美画卷。
通讯员:周一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