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顶部
首页 > 城市圈 > 正文
第30个世界读书日:诗经里的古籍修复
发布日期:2025-04-23    来源:珠江网    浏览:4916

读一本书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修古籍。古籍修复,号称“大熊猫职业”,所表达的意思是指职业的稀罕和古籍的珍贵。在全国,珍稀的古籍超过千万册,而修复古籍的修复师,不过千人。在第30个世界读书日来临之际,请让我们吟诵《诗经》,走进曲靖数百万人的唯一——跟师10年的曲靖古籍修复师的世界里,体会古籍修复的繁复与艰辛。

(注:图中人物为国家级古籍修复导师杨利群老师在指导曲靖唯一一名古籍修复师许萍修复古籍)


把珍贵古籍《诗经》与图书馆古籍修复师“大熊猫职业”的工作结合起来,选取《诗经》《风》《雅》《颂》句段解读古籍修复,以古喻古,仿佛清风拂面,沁人心脾。

构树补纸。汉代然发明了纸,构树皮是上好的制纸原料。我国古籍里曾多次出现构树,最早诗歌总集《诗经》“黄鸟篇”就写道:“黄鸟黄鸟,无集于榖(即构树),无啄我粟(大意是:黄鸟儿啊,不要集群到构树,不要吃我的小米)。”《吕氏春秋》记载,首创“禅让制”的尧帝埋葬在山东鄄(juàn)城县郊外的一片构树林里,“尧葬于榖林,通树之。”

防虫智慧。扫码走进位于曲靖市麒麟区图书馆,走进古籍室,一阵清悠淡雅的樟木香味透过口罩,沁人心脾,让人呼吸舒畅,神清心宁。珍贵而稀少的香樟木书橱一柜挨着一柜,整齐有序的环放在古籍室四周围,散发着特殊的天然香气,经久不衰。《小雅·大田》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一首诗。“去其螟螣,及其蟊贼,无害我田稚。”记述了农人对虫害的痛心和消灭虫害的快慰之事。

植物染色。古籍修复师摸索出的古籍植物染色的灵感多也来源于古籍。《周礼·地官·司徒》掌染条下注曰:“染草蓝蒨象斗之属。”贾疏:“蓝以染青,蒨以染赤,象斗染黑。”这里“蓝”——蓝草,“青”——蓝色,“蒨”——茜草,可染红,“象斗”——橡树果实之托,含有丰富鞣酸,与青矾媒染得黑色。古代《荀子·劝学篇》中最为著名的“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青”——蓝的颜色,“蓝”——蓝草,蓝草有菘蓝、马蓝、蓼蓝等。

女工针线。《魏风·葛屦》:掺掺女手,可以缝裳。要之襋之,好人服之。古籍多为线装书,是以线类进行装订的图书类型,又称古线装,是古代中国劳动人民的重要发明。中国古代的纸本书,线缝作册是古籍较普遍的装订形式。

静心调息。《邶风·柏舟》“静言思之,寤辟有摽”一句,其中的“静言”就是“静宜”的出处,意为“静静地思考”。古籍修复,是在一个心若止水的静息状态下的工作。为了静心调息,古籍修复师刻苦研习的瑜伽。瑜伽调息术,重点在于一个“调”,息是调养过程中观照的对象。

传拓技艺。《诗经》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古籍修复,技艺繁缛,传拓技艺,就是古籍修复师必学的“仰止”之技。清拓翻墨本《爨宝子碑》承续前代“铭石书”传统,以“方笔隶书”的风格呈现。尤其“隶楷相参”的书风,在清末民国初的碑学运动中,无论理论和实践上,都备受关注和推崇,影响深远。而其“奇古”、“拙厚”的审美特征,拓展和丰富了书法艺术审美的视野和面貌,极具典型意义。

清洁水浴。《小雅·采绿》“予发曲局,薄言归沐。”说的是:我的头发乱蓬蓬,要赶快回家洗沐好。古籍年久失修,有些书叶因水渍或遭污物而呈黑黄色,修复前用毛笔蘸微量碱水沿水渍向书叶外延轻划,将污渍划洗出书叶外,再用热水隔布淋洗,待书叶浸透,用手轻轻挤压书叶,使书叶中的脏水流出。

神奇面糊。《王风·黍离》彼黍离离,彼稷之穗。行迈靡靡,中心如醉。浆糊是古籍修复中的重要材料。浆糊的浓度,是保证修复工作质量的关键。古人用花椒水、白芨水熬制浆糊,通过添加剂来提高浆糊的粘度和防腐能力。现代采用不添加任何化学成分的小麦淀粉。其中“搅不停手,多搅则糊性有力”是制糊的要诀。

精细装裱。《诗经·小雅》采薇采薇,薇亦作止。古籍修复装裱技艺,是古籍传统技艺,也是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古籍修复的过程如同看病,也讲究“望闻问切”。在修复残破古籍前,仔细审查该书的年代、装帧形式、破损情况和纸张等,根据具体破损情况而制定修复方案。


图文:包建新 窦体妍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