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顶部
首页 > 城市圈 > 正文
图斑摸排记:红土地的产业密码和成长日记
发布日期:2025-05-08    来源:珠江网    浏览:2031

在会泽县自然资源局开展耕地园地及设施农用地专项核查的工作浪潮中,作为驻村工作队员,我一头扎进红泥村委会的地类调查一线。短短四天时间,与团队并肩完成85个图斑核查(总任务量110个)。这场以“图斑定位 +实地踏勘+数据比对”为 “武器”的摸排行动,不仅是对土地的精准丈量,更成为解锁乡村产业密码、实现自我成长的生动课堂。

一是科技丈量,解码红泥村产业图谱。翻开红泥村的图斑任务清单,110个图斑中园地占据了绝大多数。这些看似冰冷的图斑数据,实则藏着红泥村的产业“基因”。我手持定位设备穿梭在田间地头,对照卫星影像上的图斑轮廓,实地核验每一寸土地的“身份”。石榴树在阳光下舒展枝叶,橘子林泛着油亮的光泽,西瓜藤蔓在沙土里蜿蜒生长……随着数据不断汇集,红泥村的产业版图逐渐清晰:423.9亩石榴、270.09亩橘子、3亩西瓜、1亩芒果,构成了这片土地的特色产业矩阵。更重要的是,通过梳理数据,我精准勾勒出四个村小组的产业分布—— 一组、三组以石榴为主力军,二组石榴与橘子“双轮驱动”,四组则凭借多样化种植独树一帜。这些数据不仅是土地的“身份证”,更是红泥村迈向产业振兴的重要依据。

二是方言搭桥,掌握群众沟通秘籍。摸排路上,与村民的互动是最温暖的插曲。每当我举着设备出现在田埂上,总会有村民直起腰板,带着疑惑发问:“小伙子,你来村里干啥?”起初,我用专业术语回应“拍图斑”,换来的却是村民们茫然的眼神。意识到“对牛弹琴”后,我开始转变话术:“叔,我来拍拍地里的石榴、橘子,做个统计。”简单的话语瞬间拉近了距离,村民们不仅放下防备,还热情地为我指路:“前面那片石榴树,从这边小路过去更快!”在一次次对话中,我深刻领悟到,驻村工作不是冰冷的数据堆砌,而是有温度的情感联结。学会用群众听得懂的语言沟通,既能顺利推进工作,更是锤炼群众工作能力的“必修课”。

三是脚步为尺,收获驻村成长认证。红泥村的园地宛如“立体农场”,层层叠叠分布在起伏的山坡上。面对坡度陡峭、路径复杂的图斑,我常常需要在荆棘丛中寻找通路,在泥泞坡道上小心攀爬。烈日下,汗水浸透衣衫;爬坡时,双腿酸胀发软,但手中的设备始终稳稳对准目标。在反复摸索中,我总结出“管道寻路法”——沿着灌溉管道或农产品运输小道前行,既能避开危险路段,又能快速抵达图斑位置。这段“翻山越岭” 的经历,不仅让我的每日运动量“爆表”,更让我明白:在乡村工作,扎实的体能和坚韧的意志,是丈量土地、服务群众的“硬通货”。

当最后一个图斑完成核查,我回望这片被汗水浸润的红土地,深刻感受到图斑摸排不仅是一次专业实践,更是一场意义非凡的成长之旅。它教会我用科技读懂土地的“语言”,用方言架起与群众的“桥梁”,用脚步丈量乡村的“脉搏”。这些珍贵的收获,将化作推动乡村振兴的坚实力量,激励我在红泥村这片充满希望的田野上,继续书写属于自己的驻村故事。


作者:红泥村委会党总支书记助理 李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