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师宗县葵山镇冒水洞村,连片的蔬菜大棚在阳光下熠熠生辉,村民们在田间地头忙着采收,欢声笑语中洋溢着丰收的喜悦。作为地处师宗、陆良、泸西三县交界的农业重镇,葵山镇面对人多地少、产业多样的现实,创新推出“面上布局、轴上提升、点上助力”的三维助农模式,在有限的耕地上书写产业兴、乡村活、农民富的精彩答卷。
面上布局:多元产业织就增收网。葵山镇深谙市场之道,精准布局农业产业版图。主导产业“压舱”。土地流转规模连年跃升,2025年计划突破1.26万亩,四季轮作蔬菜超5万亩,年产值剑指数亿元。仅2024年,土地租金与务工收入就为农户增收超5600万元。烤烟产业同样稳固,1.88万亩烟田让1694户烟农户均增收近5万元。特色产业“生金”。立足水土禀赋,9400亩桑园托起780户蚕农,户均增收5.65万元;万寿菊、人参果、道地药材等7000余亩特色作物,年助农增收超2000万元。三产融合“引凤”。冒水洞村乡村振兴示范点投资900万元,打造集教育、观光、康养于一体的融合业态,年接待旅居超4000人次,带动经济80余万元;马厂村深挖“红绿”资源,培育文旅主体,村民通过土地、房屋入股及务工年增收20余万元。
轴上提升:多维赋能激活增值链。葵山镇以政策、技术、机制为轴心,撬动产业价值跃升。政策强基。投入970万元升级马湾蚕桑产业链,新建桑园、蚕房及加工车间;1947万元建成3万亩高标准农田,惠及7个村2万余人,筑牢丰产根基。技术增效。2025年将打造千亩小麦、500亩油菜示范样板,推广粮经协作、豆玉套种等绿色模式,秸秆利用、种养循环等技术构建低碳农业体系,让耕地“量质双升”。机制联利。创新“产业+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马湾蚕桑合作社实行“四统一分”订单生产,土地流转价涨至1700元/亩,务工日均120元;村集体通过有偿服务增收150元/亩,实现企业、集体、农户三方共赢。
点上助力:品牌聚力提升吸引力。聚焦市场主体与品牌建设,点燃乡村内生动力。育强主体。累计培育农合社23个,马湾蚕桑社获评市级示范社;3年新增市场主体610户,“个转企”26家,经营活力持续迸发。擦亮品牌。“葵山面条”“温泉鸭蛋”获绿色有机认证;“酸多益”荞醋、古建青瓦等非遗品牌崭露头角,大勋农业跻身市级龙头,特色产业从“多而散”走向“精而强”。汇聚资源。政策与服务双保障吸引45家企业个体落户,新景、宏耀农业建成洗葱厂、冷库链;云南千益在马湾布局蚕茧全链加工;沃邦公司运营冒水洞示范点,外部资本持续注入。
在瓦葵社区蔬菜基地,村民老李算起了“三维账”:“土地流转金一年近万元,加上在合作社务工,年收入少说也有4万块!”而在马湾村,蚕农张大姐捧着订单合同笑言:“合作社包技术包销路,今年养蚕收入稳稳超6万元。”这样的增收故事,正在葵山46个村民小组不断上演。
“葵山模式的核心在于系统性思维。”葵山镇农业农村发展服务中心副主任平延杰介绍,“通过空间布局优化产业生态,纵向贯通提升价值链,关键节点激活要素流动,三维协同破解小农分散化与市场集约化的矛盾,有效助力农业现代化发展。”
立足万亩良田,葵山镇正朝着“夯实基础、延伸链条、打响品牌”的新目标进发,三维助农的实践正以产业之笔,绘就乡村振兴的富春山居图。
通讯员:葵山镇 平延杰、丁 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