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顶部
首页 > 城市圈 > 正文
我的驻村故事——从小事做起
发布日期:2025-07-28    来源:珠江网    浏览:3041

2021年5月,怀揣着责任与热忱,我踏入了宣威市龙场镇黄村村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成为一名驻村第一书记。我深知此行不仅承载着组织的信任,更肩负着帮扶单位宣威市税务局助力黄村发展的责任。

骄阳炙烤着大地,也点燃了我投身乡村振兴的澎湃激情。自此,一段与乡亲们携手同行、共绘发展蓝图的动人旅程,在黄村的青山绿水间徐徐展开。

倾情记录“古树情

在黄村的小广场旁,矗立着一棵古老的榉木树,树干粗壮,树冠如盖,据说已有六七百年的历史,它见证了村庄的变迁,承载着几代人的记忆。为了让更多人了解它的故事,我决定通过各种方式宣传这棵珍贵的古树。 首先,挖掘古树的文化故事,为了讲好古树的故事,我走访了村里的老人,搜集关于它的传说和记忆,这些口述历史,让古树不再只是一棵树,而是一个活着的文化符号。其次,拍摄图文并茂的宣传内容,并通过自媒体,电视台等加大宣传。如今,这棵古树已成为我们村的文化地标,经常有游人前来参观。

一棵古树,承载着乡愁,也连接着未来。通过宣传,我不仅让更多人知道了它的故事,也让村民们意识到保护古树的重要性。如今,每当看到游客在树下驻足拍照,或是孩子们围着它嬉戏,村民们在树下纳凉,我就觉得,这份努力是值得的。  

 

入乡随俗“老乡情”

驻村工作走村串户是常态,时间长了,与乡亲们的情谊也与日俱增,记得我们村上的老校长有一次上山扯刺脑包(一种野菜),在路上碰到我,硬生生把扯来的野菜三分之二都给了我,当时就感动得不行;到冬腊月吃宰猪饭的季节,老乡们都会喊去吃顿饭,聊聊家常什么的,其乐融融;在下村的路上,我也会停下车,捎带上去赶集的老乡们;也会带上点小礼物慰问一下特别困难的群体;曾经也无偿地为留守老人缴纳电话费;在村里的小广场上买上水果请在场的老乡们一起品尝等等;

在这片土地上,我用真心换来了真情,用汗水浇灌出了信任。这份沉甸甸的老乡情,将成为我一生最宝贵的财富。

 

“六一”情节“师生情”

驻村期间,每到“六一”儿童节,都会萌生去和村完小里的孩子们过过节的想法,我一样会联系爱心人士带上礼物,并与孩子们、老师们一起参加游戏活动;在进行亲切交流的同时,我都会鼓励孩子们要树立远大理想,养成优良品德,好好学习,成为新时代全面发展的好少年。几年下来与小学的各位老师们也结下了深厚的友谊,闲暇时彼此也会约了吃个饭,发个微信吹吹牛什么的。

我知道,这些点点滴滴的温情,就是驻村工作最珍贵的收获。在这个山村里,“六一”不仅是孩子们的节日,更成为了连接我和老乡们情感的纽带。看着孩子们的笑脸,我忽然明白,乡村振兴的路上,我们都在成长。

力所能及“帮扶情”

我的派出单位是宣威市税务局,自2021年来,宣威市税务局为帮扶的四个村(都在宣威市龙场镇),每年安排10万元的驻村工作经费(每村2.5万元),2024年又安排了17万余元用于各村的路灯安装,力所能及地当好了驻村队员的“娘家”。

自2021年“干部规划家乡行动”启动以来,本人带领工作队员在动员、服务、参与上下功夫,为建设美丽宜居、业兴人和的新农村贡献智慧和力量,每名驻村队员带头捐资800至1000元不等,为龙场镇黄村的“干部规划家乡行动”尽绵薄之力。同时也带领驻村工作队员积极参与龙场镇上组织的自愿献血活动,赠人玫瑰,手留余香。疫情防控期间,主动请战参与高速公路服务区,匝道路口的防控工作及村上的核酸检测,疫苗接种等工作,任劳任怨,不惧风雨。

 

这些点点滴滴的“力所能及”,就像春雨润物,悄悄融化了最初的距离与隔阂。而老乡们回报的温情,又让这份驻村情愈发深厚。

我以青春为笔、以汗水为墨,在乡村振兴的画卷上,书写着新时代青年干部的基层答卷,也在这个过程中,不断践行着服务为民的初心使命。

 

作者:宣威市龙场镇黄村  驻村第一书记   徐安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