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顶部
首页 > 城市圈 > 正文
一片撂荒地的丰收账本:“产业贷”如何唤醒富源“金土地”
发布日期:2025-08-13    来源:珠江网    浏览:2576

夏日的富源县大河镇某村,空气中弥漫着清甜的果香。村民张大伯立于自家果园,轻抚着挂满枝头的金黄硕果,沟壑纵横的脸上,溢满了藏不住的笑意。

    “以前这都是撂荒地,种点玉米,一年到头土里刨食,手里攥不住几个钱。”张大伯一句话,便将时光拉回了几年前那片沉寂的土地。如今,这里已是远近闻名的“金土地”。

    这片土地的苏醒,源于富源县联社正在开展的整村授信活动。

故事的发生始于田间泥泞的小路。富源县联社的客户经理用脚步丈量土地,最终将目光锁定在特色林果产业上。

客户经理小余,正是他们的一员。他的工作笔记上,除了密密麻麻的贷款数据,更多的是果树的生长周期、土壤的酸碱度与市场销售渠道的分析。他不再是资金的“审批员”,更成了产业的“规划师”与村民的“合伙人”。

这并非一幅寻常的丰收图景,而是一部土地苏醒的交响曲。曾经,这里风过处徒留漫天尘土的沉寂;如今,是村民爽朗的笑语和电商胶带的撕拉声交织成的喧闹。曾经,这里是色彩单调的灰黄;如今,是阳光下果实累累、泛着蜜糖光泽的金黄。客户经理正和村民们一起分拣水果,汗水浸湿了衬衫,双手沾满泥土与果汁的甜腻。他熟练地分辨着果子的大小和成色,动作甚至比一些老农还麻利。

那一刻,他不再是金融机构的“外人”,而是与这片土地同频共振、共享丰收的“归人”。这双手,白天或许还在操作系统里处理着数亿元的信贷,此刻却捧起了土地最质朴的回报。这双手,沾着泥土,却托举着乡村振兴最鲜活的希望。

    “看着大家的日子越过越好,我觉得所有辛苦都值得。”小余的话语朴实,却道出了富源县联社从“输血”到“造血”的帮扶理念之核。

    在富源,这样的故事正在一片片土地上复制。富源县联社的“产业帮扶地图”上,生态养殖、农产品加工、乡村旅游等项目被逐一点亮。

    近年来,富源县联社已累计投入产业帮扶资金10余亿元,这笔资金,并非账本上一串数字,它化作了扎根于这片土地的数万株优质果苗,化作了乡亲们手中崭新的农具,化作了5万余户农家院里升腾的烟火气,更化作了照亮数万群众共富之路的希望之光。

    真正的金融下乡,不仅要身到,更要心到。当金融从业者的双手沾满泥土,金融服务便有了最坚实的根基和最温暖的底色。(通讯员:黄合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