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末的富源,风中带着一种独特的醇香。那是万千烟叶在经历火的淬炼后,献给大地的金色回响。对于中安街道的老烟农李章发来说,这味道,是他半辈子的生计,也是他近年来心头挥之不去的焦虑。
“种了一辈子烟,谁都知道,好烟叶‘三分种,七分烤’。”老李轻抚着自家那座斑驳的土坯烤房,墙壁上被烟火熏出的黑色印记,如同岁月的年轮。他的指尖,能清晰地感受到墙体的粗糙与裂纹。每年烘烤季,这座老伙计就变成一头吞噬精力的“困兽”。呛人的煤烟味、昼夜不分的添柴看火、凭着感觉和经验判断火候的提心吊胆……这一切,都让他的睡眠变得奢侈,双眼时常熬得通红。
更让他焦心的是,村里的大户们早就换上了崭新锃亮的电烤房。“人家的烟叶,往里一送,按钮一按,恒温恒湿,烤出来那色泽,金灿灿的,油润润的,送到烟草站,等级就是高,价格能高出一大截。”对比之下,自己的辛苦仿佛打了折扣。他不是没技术,而是被设备卡住了脖子。一套现代化的电烤房,建下来至少要10万元。这笔钱,像一道无形的墙,把他和他的“烟火人生”,牢牢地困在了传统农业的这一边。
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老李害怕自己被甩下。这份对掉队的恐惧,比守着烤房的疲惫更磨人。
就在他一筹莫展之际,一群身穿“红马甲”的年轻人,走进了他的烟田。他们是富源县联社的客户经理,胸前的党徽在阳光下格外耀眼。这同样是一场基于“整村授信”的信用信息采集,但他们带来的问题,却让老李感到“对味”。
他们不只问资产,更关心他的“手艺”。“李师傅,您去年交售的烟叶评级是上二等吧?我查了记录。”“烟草站的收购员对您的评价很高,说您交的烟叶从不掺假,品质稳定。”“听说您还摸索出一套看烟杆颜色判断成熟度的土办法?”……这些问题,像一把钥匙,打开了老李的话匣子。那些他自己都快忘了的“履历”,那些浸透着汗水和智慧的经验,被客户经理一条条、一笔笔地录入到专用的信用评估系统里。
这是富源联社在深刻践行金融工作人民性的又一次探索,他们坚信,一个农民最大的资产,有时并非土地和房产,而是他数十年如一日积累下的专业技能和行业信誉。
几天后的一个傍晚,客户经理带着手机再次找到老李。夕阳的余晖给整个小院镀上了一层温暖的金色。老李接过手机,他那双因常年劳作而骨节粗大、指纹里浸染着烟叶汁液的手,在触碰到冰冷光滑的屏幕时,显得有些不协调。屏幕上,界面中央,一串数字亮得有些“刺眼”——“核定授信额度:15万元”。老李的呼吸瞬间停滞了。他把手机拿近,又拿远,仿佛不相信自己的眼睛。
那串数字,像一束强光,穿透了他心中所有的阴霾和不确定。这对他来说,绝不只是一笔钱,这是他半辈子“烟火人生”的价值清单,是他熬过的每一个夜晚、付出的每一滴汗水,在现代金融体系中得到的最权威、最响亮的回答。他的手开始无法抑制地颤抖,不是因为害怕,而是因为一股巨大的激动与宽慰。他感觉眼眶发热,喃喃道:“我这点手艺……原来……原来这么值钱……”
一张通往产业升级的“门票”,就这样,被郑重地递到了他的手中。
资金迅速到位。老李像给新媳妇盖房一样,用最快的速度、最好的材料,建起了2座崭新的电烤房。银白色的金属外壳在阳光下闪闪发光,与旁边那座老旧的土坯房形成了鲜明对比。
今年的烟叶收获时,一切都变了。老李只需把编好的烟叶挂进烤房,他就可以彻夜安睡,甚至有闲暇坐在院里,泡上一壶茶,静静地听着烤房里传来微弱的电流声。那声音,在他听来,是世界上最动听的音乐。
丰收的账单,是对这次“价值兑现”最完美的注解:由于品质上乘,他家的烟叶平均每亩增收近千元,总收入比去年实实在在多了近2万元。
老李的故事,是富源县联社普惠金融服务的一个缩影。在烤烟这个“一县一业”的支柱产业上,联社贷款3,730余笔,贷款金额1.35亿元,支持烤烟种植9.25万亩,烤烟产值约4.15亿元。这笔笔“活水”,正精准地浇灌在产业升级最渴盼的根系上。
从一个人守着一缕青烟的焦虑,到一个产业“烤”出一片金色希望的振兴。富源县联社,正以“党建引领”为帆,以金融创新为桨,深刻诠释着“百姓银行”的使命与担当。他们不仅在发放贷款,更在重塑价值,让每一个勤劳的双手,都能紧紧握住属于自己的、金灿灿的明天。
(通讯员:黄合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