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习近平总书记《论坚持全面深化改革》第一卷、第二卷在全国发行。这部鸿篇巨著,系统收录了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一系列重要论述,是新时代指引改革航船破浪前行的思想灯塔,是广大党员干部锐意推进改革伟业的行动指南。展卷研读,一条鲜明的主线、一个不变的价值原点贯穿始终,那就是“人民”。总书记深刻指出:“老百姓关心什么、期盼什么,改革就要抓住什么、推进什么,通过改革给人民群众带来更多获得感。”这掷地有声的话语,不仅阐明了改革的根本目的,更清晰标定了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的价值航向与实践路径。
以民生需求为改革“出发点”,校准“为了谁”的根本方向。“利民之事,丝发必兴;厉民之事,毫末必去。”改革,从来不是为了改革而改革,更不是束之高阁的理论游戏。它源于实践,为了人民,其最深沉、最磅礴的伟力,根植于对人民群众美好生活向往的深切回应。从医疗、教育、养老到住房、就业、社保,人民群众对“好日子”的朴素期盼,就是改革必须瞄准的靶心。倘若改革偏离了民生航道,搞“花拳绣腿”,做表面文章,即便设计再精巧、文件再厚重,也终将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得不到群众的真心拥护。因此,党员干部在谋划任何一项改革举措时,都必须进行一次深刻的“初心之问”,这项改革是否回应了群众最强烈的呼声?是否能解决群众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唯有把民生需求作为改革的逻辑起点,把群众的“表情包”当作政策的“晴雨表”,深入基层、问计于民,才能确保我们的改革始终拥有最广泛的群众基础,始终沿着正确的轨道前行。
以急难愁盼为改革“着力点”,找准“抓什么”的关键要害。改革进入深水区,必然会触及深层次的利益格局和思想观念,必然要面对诸多难啃的“硬骨头”。真正的改革者,从不回避矛盾,从不畏惧险阻。群众的“急难愁盼”,正是改革必须攻坚克难的主战场。是“看病难、看病贵”的焦虑,催生了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持续深化;是“上学难、择校热”的烦恼,推动了教育资源均衡化配置的不断探索;是对绿水青山的向往,倒逼了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雷霆万钧。这些问题,是群众感受最真切的“痛点”,也是社会发展的“堵点”。把这些问题作为改革的着力点,就抓住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党员干部要发扬钉钉子精神,敢于直面问题,勇于向顽瘴痼疾“开刀”,哪里问题最突出,改革的利剑就指向哪里;哪里群众意见最大,改革的炮火就集中在哪里。只有以“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勇气,聚焦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逐一破解、逐项销号,才能让改革的成果真正惠及全体人民,让发展更有温度。
以群众满意为改革“落脚点”,立好“好不好”的最终标尺。改革举措出台了,政策落地了,效果究竟怎么样?是自说自话、自我表扬,还是让群众来评判、由实践来检验?答案不言而喻。人民是改革的“阅卷人”,群众的口碑就是改革的“奖杯”。一项改革成功与否,最终的衡量标准,不是开了多少会、发了多少文件,而是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是否真正增强了。从“最多跑一次”到“一网通办”,从老旧小区改造到农村厕所革命,那些赢得群众交口称赞的改革,无一不是将“群众满意不满意”作为检验成效的唯一标准。因此,广大党员干部必须牢固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坚决摒弃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建立健全改革成效的评估机制和群众反馈机制。要主动“开门纳谏”,让群众参与改革方案的设计;要定期“回头看”,让群众评议改革的成效。只有当改革的红利,真正转化为群众脸上实实在在的笑容、生活中点点滴滴的改善时,我们的改革才算是真正地落到了实处、取得了成功。
“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全面深化改革是一场深刻的革命,更是一项需要恒心与智慧的伟大事业。习近平总书记《论坚持全面深化改革》为我们提供了最强大的思想武器和最科学的行动指南。广大党员干部当以此次学习为契机,深刻领会“以人民为中心”的改革价值取向,始终将人民置于改革的中心坐标,以“民之所忧,我必念之;民之所盼,我必行之”的坚定决心,把改革蓝图一步步变为惠及亿万人民的美好现实,在新时代新征程上,不断谱写改革开放的壮丽新篇章!
(作者:胡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