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针对基层综合执法“权责散、效率低、负担重、服务弱”等痛点,罗平县以一支队伍管执法为抓手,以智慧城管为支撑,巧用“加减乘除”工作法,推动城管执法效能提升与基层减负深度融合,走出一条“减负不减质、执法有温度、治理有效率”的基层执法新路径,2025年群众诉求办结满意率达98%,12345热线投诉量同比下降35.44%,执法案件办结周期缩短至7个工作日内。
“减”负担,让执法人员“轻装上阵”。通过权限整合、流程精简、事务归并,从根源上为执法人员松绑赋能。执法力量“攥指成拳”。建立“县局统筹指导+乡镇属地管理”制度,深化“一支队伍管执法”改革,将农业农村、自然资源、应急救援等人员、职责统一整合到综合执法队,明确乡镇(街道)执法队不承担招商引资等非本职工作,提升基层执法人员精力。执法流程“瘦身提速”。将执法流程优化为“排查-处置-反馈”3个核心环节,压缩审批层级,精简文书要求,对轻微违法行为,推行“短平快”处置模式,对重大、疑难、跨区域案件,积极协调相关职能部门共同商讨问题争议,今年以来,现场结案率达100%。基层事务“清障减负”。解散冗余工作群10个,建立并向社会公布行政执法事项清单,将住建、市监、环保、交警4个部门的市容环境、占道经营、违建治理、交通秩序等92项执法权限,统一划转至县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大队,赋权乡镇(街道)综合执法事项清单24项,明确“清单外无执法”。
“加”服务,让执法管理“提档升级”。以“执法为民”为核心,把管理权力转化为服务群众的责任,实现执法质量与群众认同双提升。提升执法能力。建立“岗前+在岗”培训体系,新入职人员统一开展“政策法规+执法技能+体能训练”集训,骨干队员每季度开展“复杂案件执法处置”进阶培训,全体成员每年参加一次业务素质能力提升培训班,2025年已完成执法人员轮训152人次,36名执法人员通过执法资格考试,实现持证上岗、亮证执法,规范办案率达100%。强化执法保障。为基层执法队发放统一服装300余套,配齐执法记录仪、对讲机、便携式打印机、智能终端等装备,实现执法过程全程留痕、数据实时上传,减轻户外作业负担;发放小铲子、刷子等工具60余套,方便队员就地解决小广告张贴等问题。延伸服务触角。疏堵结合科学管理,在振兴农贸市场、四方井农贸市场等区域增设50余个爱心摊位,解决集市“以路为市”难题;发挥2个学雷锋志愿服务站“执法+服务”作用,快速处置附近不文明行为,并提供饮用水、应急医药箱、雨具等7类便民物品;在不同的时间阶段开展私搭乱建、乱停乱放、噪声整治等专项行动20余次,营造安心、舒心、放心的市容环境。
“乘”效率,让执法效能“倍增突破”。以科技撬动执法模式从“人海战术”向“智能精准”转型。智慧平台强联动。以数据集中和共享为途径,依托数字化平台、“全移动应用app”,推进“雪亮工程”建设,实现对城市和集镇管理、道路交通、森林防火、治安防控、重点河湖、基本农田等多领域问题智能抓拍、智能分析、智能研判,减少人工督查频次,实现“数据跑腿”替代“人员跑腿”。红黑榜单促文明。以“表扬先进、曝光后进”的方式,推行“门前五包”红黑榜制度,每周在官方微信号向社会公布上榜商户,目前已公布72期,累计表扬规范经营商户135家、曝光违规商户132家。群众参与聚合力。通过开设电话举报热线、网上留言等方式,鼓励群众发现影响市容环境、违反交通秩序、破坏公共卫生等不文明行为立即提供线索,今年已接收有效线索78条,形成“执法主导、群众参与”的共治格局。
“除”包袱,让执法改革“畅通无阻”。聚焦执法中的协作壁垒、思维惯性等障碍,通过机制创新、理念转变,扫清改革落地“最后一公里”。破除部门壁垒。建立跨部门横向联动和乡镇纵向贯通检查机制,采用“提前通告+现场疏导+联合整治”模式,对车辆乱停乱放、集市占道经营、建筑施工乱象等问题开展联合执法8次,共享违法线索10余条,整治问题210余处,企业检查从月查改为年查。创新激励机制。取消“巡查次数、罚款金额”等量化指标,改为“问题处置率、群众满意度”等效能指标,将数字城管平台处置效率、群众评价与绩效工资直接关联,对因劝导未达预期等轻微失误的,予以容错免责,职工干事积极性显著提升。转变执法理念。全面推行“721工作法”,制定罗平县综合行政执法局“减免责”三张清单,构建“首违不罚+柔性执法”工作模式,对首次违规的流动摊贩、店外经营等17类轻微违法行为实行“教育劝导+限期整改”,建立“首违不罚”台账。2025年以来,对轻微违法行为采取“首违不罚”共246件,有效减少了执法冲突,降低了后续申诉处理成本。
通讯员:王藩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