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顶部
首页 > 城市圈 > 正文
系好流动党员“风筝线”
发布日期:2025-10-29    来源:珠江网    浏览:1517

现今,人才、技术、资本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在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穿梭。伴随这股浪潮,越来越多的党员同志,也因为求学、务工、创业等原因,离开了户籍地和组织关系所在地,成为一名“流动党员”。他们就像一只只飞向广阔天空的“风筝”,充满了活力和梦想。如何确保这些飞得高、飞得远的“风筝”,手中的“线”不断、心里的“根”不乱?做好流动党员管理工作,绝不是要把他们“拴”在原地,而是要用一根充满韧性、饱含温度的“组织线”,让他们无论身在何方,都能感受到组织的关怀、接受组织的教育、履行党员的义务,并将个人的奋斗融入党和人民的事业,在新天地里扬起“远航帆”。

织密“一张网”,把“风筝”找齐全。做好流动党员管理,第一步也是最基础的一步,就是“找人”。如果连人在哪里、干什么、联系方式是什么都搞不清楚,那么后续的管理和服务就无从谈起。过去那种“等、靠、要”的方式已经行不通了,必须主动出击,织密一张全覆盖、无死角的“寻亲网”。首先,要靠“脚力”去排查。要以党支部为单位,对辖区内所有党员进行一次“地毯式”的兜底排查,特别是要深入“两新”组织、产业园区、商务楼宇、零工市场等流动党员聚集地,把底数摸清、把情况搞准。其次,要靠“数据”来赋能。要善于运用大数据思维,主动与人社、公安、市监等部门进行信息比对,建立动态更新的流动党员信息库,努力做到“人到哪里,信息就跟进到哪里”。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确保每一位“漂泊”在外的党员,都能重新回到组织的视野里。

建好“一个家”,让“风筝”心相连。找到了人,更要留住心。流动党员最渴望的,是在陌生的城市里找到一份组织的归属感。我们必须创新组织设置和活动方式,为他们在他乡异地建起一个温暖的“党员之家”。一方面,要打破地域限制,建好“线上之家”。充分利用“学习强国”、微信群等平台,建立“线上党支部”“云端党小组”,定期推送学习资料、开展线上组织生活、组织主题讨论。这种方式灵活便捷,能有效解决工学矛盾,让党员无论身在何处,都能“一键”找到组织、参与活动。另一方面,要依托现实载体,建好“身边之家”。在流动党员集中的产业园区、商会、项目工地等,探索建立功能型党组织。在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快递驿站、货车司机之家等场所,设立“流动党员服务点”,让他们在工作间隙,有个歇脚喝水、看报学习的地方。通过这种“双向联系、双重管理”的模式,让流出地和流入地党组织共同发力,确保流动党员“离乡不离党、流动不流失”。

搭好“一座台”,助“风筝”展作为。管理不是目的,发挥作用才是。每一位流动党员,都是一个流动的“红色细胞”,都是一面行走的“先锋旗帜”。组织工作的最终落脚点,就是要为他们搭建平台、创造条件,引导他们在新的岗位上、新的环境中,继续发光发热,彰显党员的先进本色。首先,要引导他们融入当地作贡献。流入地党组织要主动吸纳流动党员参加本地的志愿服务、社区治理、文明创建等活动,设立“流动先锋岗”,让他们在服务第二故乡的实践中,找到价值感和荣誉感。其次,要鼓励他们反哺家乡建功业。流出地党组织要常态化与流动党员保持联系,向他们通报家乡的发展变化,鼓励他们利用在外积累的资源、技术和信息,为家乡的招商引资、招才引智牵线搭桥,当好家乡发展的“宣传员”和“联络员”。通过这样的双向互动,让流动党员的“流动”属性,从管理的“难点”转变为发展的“亮点”。

“我居北海君南海,寄雁传书谢不能。”古代的通讯不便,让相隔遥远的人们难以联系。但在今天,我们有责任、有能力、也有办法,让每一位党员,无论身处天南海北,都能感受到组织的脉动。让我们用心系好每一根“风筝线”,让每一位流动的同志,都能心怀归属、安心远航,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展现共产党员的时代风采!(作者:胡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