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风建设,恰似一场永无终点的“赶考”,其历程绝非一蹴而就的冲刺,而是需要恒久韧劲与执着精神的漫漫征途。当我们取得阶段性成效之时,任何“歇歇脚”、“松口气”的念头,都可能使已抚平的痼疾复发、已遏制的歪风反弹。唯有秉持“永远在路上”的清醒与坚定,将深化作风建设作为一场持续深入的实践,方能涵养出更加清朗的政治生态,为宏伟事业的航船破浪前行提供不竭的浩然正气。
“永远在路上”,意味着必须以“锲而不舍,金石可镂”的坚韧,持续发力、久久为功,彻底扫除作风建设中残留的盲区与死角。过往的经验一再警示我们,作风问题具有顽固性与反复性,如同野草,“春风”稍缓便可能滋生蔓延。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某些表现形态会改头换面,享乐主义、奢靡之风也会伺机隐形变异。若存有“初见成效便鸣金收兵”的心态,或是陷入“抓一抓、松一松”的循环,则以往的努力恐将功亏一篑。必须保持战略定力,以常态化的督察、制度化的约束、精准化的问责,持续拧紧作风建设的“螺丝扣”。对于新出现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要敏锐洞察、露头便打;对于潜藏深处的沉疴旧疾,要敢于深挖根源、动真碰硬。唯有以“钉钉子”精神一锤接着一锤敲,以“拔烂根”的决心一寸接着一寸进,方能不断压缩不良作风的生存空间,巩固并拓展已取得的成果。
“永远在路上”,要求我们以“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自觉,与时俱进、守正创新,不断赋予作风建设新的时代内涵与实践要求。时代在发展,社会在变迁,作风建设也必然面临新的情境与挑战。例如,在数字化浪潮下,“指尖上的形式主义”可能成为新的负担;在深化改革进程中,不担当、不作为、慢作为的“躺平”心态可能成为阻碍发展的“软钉子”。深化作风建设,不能固守一成不变的旧有模式,必须精准识别这些新表现、新变种,及时调整应对策略,创新监督与治理方式。要善于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将实践中行之有效的经验做法及时固化为制度规范,形成靠制度管人、按制度办事的长效机制。同时,也要大力弘扬担当精神,激励干部在严守规矩的前提下,勇于探索、敢于创新,以过硬作风应对变局、开拓新局。
“永远在路上”,更呼唤以“其身正,不令而行”的担当,以上率下、层层示范,凝聚起改进作风的强大合力。“子帅以正,孰敢不正?”领导干部的言行举止,具有鲜明的风向标意义。深化作风建设,必须紧紧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要求他们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形成“头雁效应”。各级领导干部要自觉置身于组织和群众的监督之下,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要求别人不做的自己坚决不做。要敢于叫响“向我看齐”,以自身的清正廉洁、勤政务实,带动广大党员干部砥砺作风。同时,也要充分激发群众监督、舆论监督的力量,畅通监督渠道,让作风问题无处遁形,营造风清气正、干事创业的浓厚氛围。
征程万里风正劲,重任千钧再出发。作风建设绝非一朝一夕之功,其“赶考”永远在进行中。只要我们始终保持那份“永远在路上”的执着与清醒,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劲头常抓不懈,以标本兼治、系统施治的智慧深化拓展,就一定能在这场特殊的“考试”中不断交出优异的答卷。
(绵阳科技城新区 曾小琴)



滇公网安备 530302020001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