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在一个前所未有的“可为”时代。国家发展的战略机遇期为每个人提供了施展才华的广阔舞台,改革开放的丰硕成果为青年成长奠定了坚实基垫,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更呼唤着年轻一代的担当与作为。在这个大有可为的时代,如何成为真正的“有为”青年,是摆在每个年轻人面前的重要人生课题。
“可为”是时代赋予的宝贵机遇。今日之中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社会大局和谐稳定,科技创新日新月异,文化繁荣发展,生态文明建设扎实推进。从乡村振兴的广阔天地到科技自强的攻坚前沿,从基层治理的一线岗位到创新创业的时代热潮,处处都是青年施展抱负的沃土。这种“可为”不仅体现在物质条件的改善和发展空间的拓展,更体现在思想观念的解放和制度环境的优化。当代青年享受着远比前辈更为优越的发展条件,拥有着更多人生出彩的机会。
然而,“可为”并不必然等同于“有为”。面对同样的时代机遇,有的青年能够把握时机、乘势而上,在服务国家和人民中实现人生价值;也有的青年在机遇面前无所适从,在挑战面前畏葸不前,最终辜负了这个伟大时代。这其中关键差别在于:是选择安逸还是奋斗?是选择“躺平”还是进取?是选择随波逐流还是勇立潮头?
做“有为”青年,首在立大志。理想是指引人生方向的灯塔,也是激励奋斗不息的精神动力。青年时期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树立什么样的理想,决定了一个人将来能走多远、登多高。“立大志”不是好高骛远,而是要把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发展大局,把个人奋斗汇入时代洪流。就像那些在脱贫攻坚战中倾情奉献的年轻干部,那些在疫情防控一线挺身而出的青年医护,那些在科研攻关中勇攀高峰的青年才俊,他们之所以能够有所作为,正是因为有远大志向的引领。
做“有为”青年,重在练真功。“有为”需要本领支撑。当今时代,知识更新周期大大缩短,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层出不穷。青年要想在时代大潮中有所作为,就必须把学习作为一种责任、一种精神追求、一种生活方式。既要读好“有字之书”,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也要读好“无字之书”,在社会实践中增长见识、锤炼本领。特别是在面对“卡脖子”技术难题、改革发展深层次矛盾、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时,更需要具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些能力的获得,没有捷径可走,唯有在学习中积累,在实践中升华。
做“有为”青年,贵在勇担当。担当是青春最亮丽的底色。新时代是奋斗者的时代,奋斗本身就是一种担当。在基层一线,需要青年担当起乡村振兴的重任;在工厂车间,需要青年担当起制造强国的使命;在科研院所,需要青年担当起科技自立自强的职责。担当意味着不回避矛盾、不惧怕挑战,在困难面前敢闯敢试,在风险面前敢作敢为。正如一位哲人所说,青春不是生命的某个时期,而是一种精神状态。这种精神状态的核心就是永不懈怠的担当精神。
做“有为”青年,成在务实功。“有为”最终要体现在实际行动和工作成效上。空谈误国,实干兴邦。青年最具活力、最有创造力,但也容易心浮气躁、急功近利。真正的“有为”,需要沉得下心、耐得住寂寞,一步一个脚印地往前走。要敢于到艰苦环境中去磨练,乐于到基层一线去锻炼,甘于从平凡岗位做起,用实实在在的业绩证明自己。那些在平凡岗位上精益求精的工匠,那些在社区乡村默默奉献的志愿者,那些在各自领域刻苦钻研的专才,他们都是“有为”青年的生动写照。
“时代总是把历史责任赋予青年。”在这个千帆竞发、百舸争流的“可为”时代,每一位青年都应珍惜韶华、奋发有为,以“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历史担当,在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在为人民利益的不懈奋斗中书写人生华章。当我们每个人的点滴奋斗汇聚成时代洪流,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必将在一代代青年的接力奋斗中变为现实。
(绵阳科技城新区 王俊杰)



滇公网安备 530302020001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