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顶部
首页 > 城市圈 > 正文
为民情怀要用脚步丈量 用行动书写
发布日期:2025-11-12    来源:珠江网    浏览:889

“治政之要在于安民,安民之道在于察其疾苦。”这句古训穿越千年时光,依然闪烁着智慧的光芒。为民情怀,从来不是挂在嘴边的口号,也不是写在纸上的空谈,而是需要用脚步去丈量、用行动去书写的实践课题。在新时代的征程上,每一位党员干部都应当在实干笃行中诠释这份情怀,让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为民情怀,始于心,更要践于行。真正的为民,是能够体会群众生活中的酸甜苦辣,理解他们最真实的想法和需求。这种体会和理解,不是坐在办公室里听汇报、看材料就能获得的,而是需要用脚步去丈量民情,用真心去倾听民声。就像焦裕禄当年在兰考,靠着一辆自行车和一双铁脚板走遍了全县的每一个角落;就像黄文秀在百坭村,用短短一年时间将全村所有贫困户走访了一遍又一遍。他们的故事告诉我们:只有真正走进群众的生活,才能读懂他们的期盼;只有把群众当亲人,才能赢得他们的信任。

当前,我们正处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改革发展稳定任务艰巨繁重。越是任务艰巨,越需要我们把为民服务的宗旨牢记心头;越是工作繁重,越需要我们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然而,在现实中,仍有一些现象值得警惕:有的干部习惯于“遥控指挥”,满足于“文来文往”;有的把“深入基层”变成了“身入基层”,来也匆匆去也匆匆;还有的虽然到了群众中间,却听不懂乡音、解不了乡愁。这些现象虽然发生在少数人身上,但影响的是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损害的是党在人民群众心中的形象。

在实干中诠释为民情怀,就要把群众的“小事”当作干部的“大事”。群众的一桩桩“小事”,是构成国家、集体“大事”的细胞。小的细胞健康,大的肌体才会充满生机与活力。老旧小区电梯安装难、社区停车秩序乱、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空巢老人照料问题......这些看似琐碎的“小事”,恰恰是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解决好这些“小事”,需要我们有“枝叶关情”的细心,更要有“马上就办”的作风。当我们把这些“小事”一件件办好、一桩桩落实,为民情怀就有了最生动的注脚。

在实干中诠释为民情怀,就要敢于直面矛盾、破解难题。为民服务不可能总是风和日丽,也会遇到急流险滩。改革进入深水区,剩下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社会发展转型期,各种矛盾错综复杂。面对这些难题,是绕道走还是迎着上,考验的是干部的担当,检验的是为民的成色。真正的为民情怀,体现在敢于向积存多年的顽瘴痼疾开刀,敢于触及深层次利益关系和矛盾,用改革的办法解决发展中的问题,用法治的思维化解社会矛盾,用实际行动回应群众关切。

在实干中诠释为民情怀,还要讲究方式方法,注重实际效果。为民服务不仅需要热情,更需要智慧。好的工作方法,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要善于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问题,让每一个决策都经得起法律的检验;要善于运用民主协商的方法化解矛盾,找到最大公约数,画出最大同心圆;要善于运用现代科技手段提高服务效能,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同时,要注重建立长效机制,不能搞“一阵风”,要通过制度建设固化为民服务的好经验好做法,让为民情怀在制度的保障下持续发光发热。

为民情怀最终要落实到一件件具体的实事上,体现在一项项具体的工作中。当我们把乡村振兴的蓝图一绘到底,把民生实事的承诺一一兑现,把群众急难愁盼的问题逐个解决,为民情怀就会在实干笃行中绽放出最耀眼的光芒。每一位党员干部都应当以“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历史担当,在为民服务的道路上坚定前行,用实实在在的行动书写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精彩答卷。

在这个伟大的时代,让我们都把脚步迈向基层,把身心沉到一线,在实干笃行中诠释最真挚的为民情怀,用我们的辛苦指数换取群众的幸福指数,共同谱写新时代党群干群关系的崭新篇章。当千千万万个党员干部都在各自岗位上用实际行动践行初心使命时,就一定能汇聚成强大的力量,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巨轮破浪前行。

(绵阳科技城新区  刘金阳)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