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顶部
首页 > 珠江网讯 > 正文
歌起回龙谷 乡村振兴谱新篇
发布日期:2025-11-17    来源:珠江网    浏览:3530

11月的乌蒙山脉,层林尽染着深秋的暖意。云岭山脉褶皱深处的会泽县老厂乡回龙谷,若干年地质运动雕琢出雄奇险峻的峡谷奇观,它如一幅展开的长卷,诉说着岁月的密码。悬崖栈道如“天空之路”镶嵌峭壁,玻璃观景台让游客“脚踩云端”,漫山遍野的华山松与散养黑山羊构成独特的生态图景。5500米的梅家河坝徒步路线,可享受大自然的壮丽景色和宁静,体验自由和冒险。明清采铜遗址的残痕与野生猕猴的啼鸣,在山海协作的秋风里酿成了岁月的沉香。

11月14日下午,阳光洒满回龙谷广场,以“舞美彩云南・讴歌新时代”为主题的文艺演出在此拉开帷幕,久违的欢歌在峡谷的清风里奏响。千余名群众围坐其间,10万余人通过网络直播同步见证这场文化盛宴。中共会泽县委副书记、宣传部部长田园妍的致辞饱含深情,云南省音乐家协会副主席、舞协秘书长罗章斌的讲话传递着文艺为民的初心。

演出节目在男女声二重唱《乘风破浪再出发》中拉开了序幕,昂扬的旋律、铿锵的歌声,传递出奋进的力量,恰如援滇干部翻山越岭的足迹,如施工队伍在悬崖凿路的坚毅,更如李光燕凉粉摊前的二维码,邵玉才烤洋芋摊的烟火气,全是峡谷儿女奋进的节拍。男女声二重唱《向往》《幸福中国一起走》《春风十万里》的清甜歌声漫过河谷,与峡谷的风声交织,唱出了回龙谷从沉寂到苏醒的蜕变,描绘着土地流转后花卉果蔬的芬芳,勾勒着旅居小院里的烟火日常;双人舞《茶缘》的轻盈舞步,翩跹身姿,恰似乡亲们耕耘收获的诗意剪影;古筝独奏《山丹丹花开红艳艳》的红色旋律,穿越时空,在峡谷间流淌,琴弦拨动的不仅是悠扬乐声,更是回龙谷尘封的记忆。

魔术《国潮来袭》的奇妙变幻,融合非遗与潮流,恰似这片土地的蝶变——从人迹罕至的深谷到网红打卡地,从深度贫困村到3A景区,从外出务工潮到返乡创业热,每一个惊喜都如魔术般令人赞叹。蒙古族独舞《快乐的巴音》的奔放姿态,呼应着山间黑山羊的灵动,彰显着生态文明乡镇的生机。当《我和我的祖国》的歌声在峡谷间响起时,夕阳为回龙谷镀上金边,每一个音符都浸润着感恩与自豪。当《我是中国人》的男声二重唱响起,铿锵有力的歌声回荡在最高海拔2869米的山巅,唱出了峡谷儿女的家国情怀,也唱出了“党支部+企业+农户”利益链接机制下,群众、村集体、企业“三增收”的底气与自豪。

如今的回龙谷,早已不是地图上沉默的注脚。栈道在悬崖上延伸,太阳能路灯点亮村落,“三堆”变“三园”,“三头”变“三景”,农房变客房,田间作物变商品,石头、砖头、木头铺就致富路,非遗斑铜传承着千年匠心,悬崖咖啡飘出山野清香,帐篷酒店与康养小院留住了游客的脚步。流转的2200余亩土地上,花卉果蔬长势喜人;3500平方米闲置房屋改造的民宿里,灯火温暖了夜色。村民邵玉才的烤洋芋摊、李光燕的传统凉粉摊生意红火,黑山羊、肉牛、生姜、大蒜、烤烟等特色种(养)业不断发展壮大,1000余名村民在家门口就能就业,“回龙牌”农产品让农户每户均增收2500元,小微创业者的年收入更是达到 4.1万元。村集体的分红名册上,70岁以上老人的笑容格外真切,这一串串数字,是乡村振兴最生动的注脚。

回龙谷的故事,是沪滇协作的生动缩影,是党建引领的实践范本,是农文旅融合的成功探索。回龙谷的风,吹过历史的尘埃,拂过振兴的田野,也载着文艺的芬芳远行。斑铜文化的璀璨、红旗渠精神的传承、三个太阳照峡谷的传说与峡谷风光、振兴图景相融合。这里,厚重的历史与鲜活的现实相拥,自然的灵秀与人文的璀璨共生。

这场演出,是文化与山水的相遇,更是振兴与希望的共鸣。文艺演出的每一个节目,都是对这片土地的深情礼赞;峡谷间的每一次蜕变,都是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当歌声消散在群山之中,留下的是文化浸润的温暖,是山海协作的累累硕果。从闭塞沉寂的深山峡谷,到游人如织的网红打卡地;从 “三堆:草堆、柴堆、粪堆”“三头:石头、砖头、木头”的环境困境,到“三园:小花园、小菜园、小果园,”“三景:村庄景、庭院景、田园景”的宜居画卷,从深度贫困村到乡村振兴示范点,回龙谷的蜕变,是老厂乡厚重历史的延续,更是乡村振兴的壮丽诗篇。

这里的每一块石头都镌刻着奋斗的足迹,每一缕炊烟都飘荡着幸福的味道,每一首欢歌都在诉说着:山海同心,岁月有情。我们仿佛看见,这方土地上的人们,正乘着文艺的东风、借着协作的力量,在峡谷间续写着“乘风破浪再出发” 的崭新篇章,让幸福之花在峡谷深处永远绽放。


通讯员:杨林华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