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统筹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建设”“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推进教育数字化转型”,为新时代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擘画了蓝图、提供了根本遵循。作为国家义务教育教学改革实验校、全国中小学科学教育实验校,曲靖市第二小学始终以党建为引领,坚守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立足9458名学生、5个校区的办学规模,主动抢抓教育数字化转型机遇,将数智技术深度融入办学治校各环节,构建起技术赋能、五育并举的育人新生态。

一、数智赋能教学管理
教学管理是学校运行的中枢,学校从硬件升级、模式革新、教师赋能三方面发力,以数字化破解管理痛点,筑牢高质量发展根基。
(一)硬件设施升级:打造适配教学的数字化空间
学校统筹三个校区资源,完成从网络覆盖到专用教室的全方位硬件建设,为数字化教学筑牢物理支撑。基础网络与智慧教室方面,实现三校区教学区Wi-Fi全覆盖,保障数据传输稳定;建成20间全功能AI智慧教室,集成课程自动录制、远程直播、学情实时分析功能,课后可生成学生专注度、互动频次等数据报告,助力教学改进。特色实验室配齐编程机器人、3D打印机,满足编程与造物实践需求;物理趣味实验室设置星球称重、VR太空漫游等项目,让抽象知识具象化。智能教学一体机覆盖全校教室,集成六类功能,屏幕录制可同步捕获画面与语音,生成的微课素材适配剪映剪辑,降低制作门槛。此外,三大数智科技中心作为小初高理工科贯通培养启蒙平台,以“课程反向定制”为核心),打破学科边界,为学生提供动手实践、动脑探索、动心体验的综合性场景支撑。
(二)教学范式创新:推行“智能+循证”的精准教学
以技术为支撑,紧扣“数据驱动、精准适配、人机协同”理念,重构“课前-课中-课后”全流程课堂教学范式,助力教师角色转型与学生个性化成长。课前聚焦个体化学情诊断与精准备课,结合跨学科知识图谱梳理知识关联。课中推行分组教学,设置不同任务场景与适配资源,实现“同目标、异路径”的学习推进;教师转型为学习引导者,通过“教学三问法”引导学生总结本课核心知识、关联其他学科内容、思考实际应用方向。课后利用AI工具开展学习效果的量化分析与追踪,教师基于反馈进行课后总结,优化后续教学方案。
(三)教师能力提升:构建“分层培训+结对帮扶”的成长体系
学校通过多维度举措全面提升教师数字素养。培训方面,2025年累计开展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应用、AI工具实操等专题培训15场,实现全员覆盖,培训分基础操作、学科融合、评价应用三大模块,确保实效。帮扶层面,组建骨干教师+技术专员帮扶小组,1名种子教师结对20名普通教师,进行一对一帮扶,破解“不会用、不敢用”难题。成长体系上,构建基础培养—骨干培育—名师引领三级体系,实施种子教师孵化计划,选拔10名种子导师、40名骨干教师,培育100余名教师,组建跨学科协作共同体。近两年新增省级骨干教师14人、省级学科带头人6人、正高级教师5人,教师常态课优秀率达95%。

二、数智赋能课程建设
课程是育人的核心载体,学校以国家课程为主体、校本课程为补充,通过数字技术整合资源、创新形态,培育学生核心素养。
(一)跨学科课程开发:构建爨悦特色体系
学校依托曲靖五张名片资源,打造“爨悦”课程体系,以人机对话、沉浸式体验、项目化学习等数字手段,推动本土文化与科技教育深度融合。资源协同方面,与当地博物馆、科技馆合作,通过“线上云参观+线下研学”转化优质资源;联动科创企业孵化中心,将企业技术资源引入课程,让学生在真实科技场景中探究。案例孵化上,组建全学科跨学科研发团队,制定课程开发指南,每学期开展跨学科课程展示周,评选优秀案例汇编成册。其中,《诗经》项目化学习入选2025年第七届全国教博会,6个案例获评省级跨学科学习典型案例。
(二)科学教育强化:数字技术丰富实践载体
学校以科学教育为核心,借数字技术突破实验安全、观察局限等痛点,培养学生科学思维。开设机器人编程、天文观测等社团,科普大篷车进校园开展移动科学站活动10余次,覆盖9000余名学生。组织参与全国青少年航天创新大赛、国际编程竞赛等,2025上半年获省级以上奖励156人次,1名学生摘得全球编程大赛金奖,每年举办科技节,学生展示科创作品,教师用AI工具点评创新性。通过AI模拟危险实验、3D动画呈现过程,既保障安全,又让抽象知识直观易懂。
(三)AI通识教育:构建螺旋上升的课程体系
面向3-6年级开设人工智能通识课,每周1课时,构建“通识奠基—兴趣拓展—个性发展”的螺旋上升式课程体系,重点从三方面推进课程建设:创新实操课例与课堂设计,提升教学的实践性与趣味性。探索多学科融合路径,如:开展结合语文课文的AI插图创作大赛,设置最佳创意奖、最佳契合奖。将AI融入体育赛事,助力计时、动作分析等场景应用。强化课程保障力度,不仅将AI通识课纳入三至六年级课程表,还在课后延时服务中组建每周3次活动的AI兴趣小组,同时成立校本开发小组编写人工智能通识课校本指导手册,为课程有序开展提供全方位支撑。

三、数智赋能校本教研
校本教研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孵化器,学校以素养导向、共生共长为核心,通过数字技术打破壁垒,构建高效教研体系。
(一)五级教研网络:实现资源共享与协同
针对5个校区、9458名学生的规模,学校以校级教研平台为枢纽,贯通市教科所—学科教研基地—学校—年级组—备课组五级网络,深化教研提质。资源整合方面,通过智慧教研平台共享优质教案、教学视频与学情报告,市级以上名师每学期打造3节以上示范课,录制视频供教师在线观看、点评,跟踪教案修改轨迹,实现优质资源全域覆盖。协同机制上,打破教研组长单向部署模式,构建教师、学生、家长、校外专家多元参与的协同体系。数据驱动层面,借助AI工具记录教研过程数据,系统内置评价量表,生成课堂教学分析报告,授课视频支持实时直播与回放,方便听课人员在线填写评课意见,助力精准改进。
(二)教师专业成长:数据画像与精准培养
运用大数据从教学能力、科研能力、数字素养三维度为教师构建数字画像,匹配成长资源。本年度,教师在市级课堂教学竞赛10门学科均获一等奖,20余节展示课获省级奖项,省级哲学社会科学课题《人工智能背景下的小学课堂教学范式转变探究》立项;依托市级教研基地举办9次区域大型教研活动,以直播形式实现线上线下互动,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四、数智赋能育人场景
学校将数字技术融入阅读、作业、评价等场景,构建全方位育人体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一)数字赋能阅读:构建活动+监测的阅读生态
学校以培养习惯、提升素养为目标,借助数字技术丰富阅读形式、强化监测。阅读活动方面,3月开展“春之韵·诗之旅”,学生通过AI朗读亭录制音频,评选出最佳朗诵者;4月举办“悦读经典向未来”读书节,含故事展演、阅读游戏等。监测层面,将阅读素养纳入质量监测,组织古诗文抽测、阅读征文、汉字听写赛,用AI工具批改听写卷、分析征文质量,生成针对性报告。2名学生获省级汉字听写亚、季军,上百名学生在各类征文中获奖。
(二)育人评价优化:构建过程化+多元化体系
学校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探索数字化评价改革。依托智慧校园平台,过程化采集学生课堂表现、实践活动、成长记录等数据,生成学生成长画像。构建学生自评、互评、家长评、教师评、社会评的多元评价体系,设立教师教育创新奖,将跨学科教研、社区指导、数字化教学创新纳入绩效考核。同时赋予学生校园建设主动权,成立校园小当家、小爨娃融媒体团队,让学生参与数字化校园设计。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吹响教育现代化号角,数字化成为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未来,学校将继续坚守教育初心,以数字化转型破解发展难题,为培养懂技术、会思考、有担当的时代新人奠基,为义务教育数字化转型贡献更多实践经验。
(供稿:曲靖市第二小学)



滇公网安备 530302020001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