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全国正向着“十五五”的宏伟蓝图冲刺,能不能跑出好成绩,关键在于能不能选出一批敢冲、能扛、善赢的“硬核”干部。组织部门作为干部的“娘家”和“伯乐”,选人用人这根指挥棒,哪怕“辣”一点、严一点,也绝不能搞“温吞水”。
要把“显微镜”架到一线,别让“唱功好”的盖过了“做功好”的。现在的干部队伍里,有的人“干得好不如写得好,写得好不如唱得好”。平时工作不见人,总结汇报冲在神。这种人是典型的“盆景干部”,看着光鲜亮丽,实则根底浅薄,经不起风吹雨打。组织部门考察干部,不能光坐在办公室里看档案、听汇报,那容易被“假象”蒙住眼。得把“考场”搬到“现场”,把“显微镜”架到火热的一线去。去拆迁现场看看,谁被老百姓指着鼻子骂还能笑脸相迎解决问题?去招商一线看看,谁把鞋底跑穿了才引来金凤凰?去防汛抗洪的堤坝上看看,谁的嗓子喊哑了、腿在泥里泡白了?要多选那些不爱“显山露水”但关键时刻“顶得上去”的老实人,多选那些嘴笨但手勤的实干家。要让那些只会在领导面前“耍嘴皮子”、在群众面前“摆官架子”的“两面人”现原形、没市场。
要把“试金石”扔进火里,别让“万金油”挤走了“金刚钻”。未来的五年,是拼经济、拼创新、拼硬实力的五年。面对新质生产力、数字经济这些新考题,光靠“万金油”式的干部是不行的。有的干部“样样通样样松”,当“太平官”他在行,真要让他去攻坚克难,他就两手一摊“我不行”。选人用人,得看真本事。要敢于打破论资排辈的“老黄历”,谁有本事谁上,谁有绝活谁来。要重点选拔那些懂产业、懂科技、懂金融的专业型干部,那些手里有“金刚钻”、能揽“瓷器活”的行家里手。对于那些遇到矛盾绕道走、遇到困难踢皮球的“太极高手”,坚决不能重用;对于那些在其位不谋其政、占着茅坑不拉屎的“南郭先生”,得坚决腾笼换鸟。要让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让有能力的人站在舞台中央,别让平庸之辈耽误了发展的战机。
要把“容错牌”挂在胸前,别让“领头羊”变成了“替罪羊”。干事创业,特别是改革进入深水区,很多时候都是在“无人区”里探路。敢试敢闯的干部,难免会喝两口水、摔两跤。如果干部一干事就受责备,一出错就被打板子,最后就会变成“洗碗越多摔碗越多,不洗碗的反而没事”。组织部门要把“三个区分开来”落实到位,分清楚是因公失误还是谋取私利,是探索试错还是明知故犯。对于那些为了公家事、因为没经验而“呛水”的干部,要大胆容错、及时纠错,给他们递上一张“保单”,让他们放下包袱、轻装上阵。要严厉打击那些专门背后特别是匿名写黑信、告黑状的小人,为清白者正名,为担当者担当。不能让冲锋陷阵的“领头羊”流汗又流泪,最后成了“替罪羊”。
要把“杀威棒”举过头顶,别让“躺平者”熬成了“常青树”。现在基层有一些“佛系”干部,年纪不大,暮气沉沉。上班摸鱼,下班打卡,工作推一下动一下,甚至推了也不动。他们信奉“多做多错,少做少错,不做不错”,只想熬资历、混待遇,等着天上掉馅饼。这种“躺平”风气,比腐败还可怕,它会像瘟疫一样传染,消磨整个队伍的斗志。对付这种“混日子”的干部,不能客气,得举起制度的“杀威棒”。要完善考核机制,把平时考核和年度考核结合起来,让数据说话,让实绩说话。对那些长期排名靠后、群众意见大的,该谈话的谈话,该调整的调整,该降职的降职。要让大家知道,在组织部门的账本里,没有“铁交椅”,更没有“避风港”。(作者:何江)



滇公网安备 530302020001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