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顶部
首页 > 城市圈 > 正文
一锅姜子鸭的“幸福密码”:富源联社金融活水 “炖”出水乡振兴新滋味
发布日期:2025-04-24    来源:珠江网    浏览:7495

古敢水族乡的晨雾如轻纱般拂过补掌村的青瓦黛墙。水声潺潺,炊烟袅袅,一股混合着辛辣小黄姜与醇厚鸭肉的香气,早已挣脱晨曦的束缚,霸道地宣告着新一天的开始。香气的源头,便是谢红长家灶头上的那口老铁锅,正用柴火慢炖着传承自母亲的姜子鸭——这不仅是一道菜,更是他半生的执念与梦想。

多年来,谢红长始终守着村口的小摊,土鸭、土姜、土辣椒,用料实在,口碑逐渐传遍四乡。然而,他心底的梦想远远不止如此:“开间像样的店,让水族味道飘得更远!”可现实却如沉重的山峦,门面、灶具、周转……约30万元的启动资金如一道高墙,令他望而却步。

2021年秋,市场寒风袭来。本地小黄姜的价格突然上涨30%,仿佛一只无形的手,紧紧扼住了利润的咽喉。“要么涨价失客,要么亏本硬扛……”在那弥漫的鸭香中,谢红长的眉头深深锁起,焦虑几乎将他吞噬。那份承载着家族传承的心意,似乎在这场成本危机面前濒临崩塌。

绝望之际,他鼓起勇气推开了富源县联社古敢分社的玻璃门。客户经理小舒,一个眼神清澈、步伐轻快的小伙,走进了他的生活。他顶着烈日走访鸭场,蹲在油腻的摊前翻看流水账,抬起头,迎着阳光,坚定地说:“老谢,你这手艺和想法,都相当‘板扎’!”

“板扎”!这两个字,如一股暖流瞬间融化了谢红长心中的坚冰。几天后,当那笔27万元的农户信用贷款发放到他账户时,这个平日里斩鸭剁骨、手稳力沉的汉子,那双沾着油星的粗糙大手竟微微颤抖,眼眶顿时湿润。27万元,不仅是3650碗姜子鸭的启动资金,更是希望的甘霖,是滋润他干涸梦想田野的“金融春雨”。

资金到位,新店开张。不锈钢灶台焕发着光辉,生意也随之红火。然而,疫情寒流再度来袭,客流骤减,资金链再次紧绷。就在谢红长几乎要熄火时,小舒再度出现,带着纾困政策、利率优惠,手把手帮助他在线申请,逐步渡过难关。“真是雪中送炭,”他感慨道,“要不店真就关了。”

风雨过后,“姜子鸭”声名鹊起,年营业额较小摊时期增长超过200%。这锅鸭不仅养活了一家,还直接带动了5位本地村民稳定就业,并与10余户水鸭养殖户签订长期协议,带动户均增收约20%,超过20双手共同致富的故事悄然上演。

在联社绿色信贷理念的指引下,谢红长开始思考可持续发展。他劝导鸭农注意生态养殖,店内更换节能设备。这些细微的绿色行动,正在悄然汇入富源“煤城”向“绿都”转型的时代洪流中。如今,游客慕名而来,品尝姜子鸭,游览水乡风光。“还数红长姜子鸭香!”的乡亲山歌,成为最质朴的回响。

傍晚,谢红长坐在打烊后的店里,凝视着角落里那口被擦拭得锃亮的旧铁锅。他拿出手机,指尖划过收款记录,那些背后的数字,承载的是无数个被姜子鸭温暖的胃,以及因此改善的生活。27万元的贷款,早已超越了金钱本身,它是一剂希望,是一份信任,是富源联社金融“活水”精准滴灌乡村肌理的生动写照。

锅中慢炖的,不仅是鸭,更是一段关于传承、坚守、金融温度与时代同行的“幸福密码”。当金融带着温度融入乡土,我们不禁思索:这锅升腾的热气,未来将为多少个“谢红长”,炖煮出怎样更加活色生香的振兴故事?

(通讯员:黄合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