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呼吸道疾病在儿童中的高发,雾化吸入治疗因其安全、便捷和高效的特点,逐渐成为家庭护理的重要手段。然而,许多家长对雾化吸入仍存在疑问:什么是雾化?在家操作需要注意什么?如何避免误区?本文将为您一一解答。
一、什么是雾化吸入?
雾化吸入是一种通过雾化装置将药物分散成微小颗粒,直接作用于呼吸道和肺部的治疗方法。相比口服或注射,雾化吸入的用药剂量更小、起效更快,且能减少全身副作用,尤其适合儿童呼吸道疾病(如哮喘、支气管炎、喉炎等)。
常用药物类型
* 支气管扩张剂(如沙丁胺醇):缓解气道痉挛,改善呼吸困难。
* 糖皮质激素(如布地奈德):减轻气道炎症。
* 祛痰药(如乙酰半胱氨酸):稀释痰液,促进排出。
二、家庭雾化的适用场景
1. 急性发作期:如孩子突发喘息、剧烈咳嗽时,可紧急雾化缓解症状。
2. 慢性病维持治疗:哮喘患儿需长期规律雾化以控制病情。
3. 呼吸道感染恢复期:辅助排痰,加速康复。
注意:并非所有情况都适合家庭雾化!首次雾化前需经医生评估,明确病因并制定用药方案。
三、家庭雾化的正确操作指南
1. 设备选择
建议使用医用压缩式雾化机(而非超声雾化机),因其能稳定输出更小颗粒(1~5微米),确保药物有效沉积于下呼吸道。
选择建议
婴幼儿家庭:优先选择静音型,减少孩子恐惧感;
哮喘或长期用药者:建议投资高效耐用型或智能机型;
避免误区:不购买未标注“医用”或雾化颗粒>5微米的设备,否则药物无法深入肺部。
2. 操作步骤
* 准备:洗净双手,检查药物有效期,按医嘱配药。
* 体位:婴幼儿可抱坐或半卧位,大龄儿童尽量保持坐姿,避免哭闹时药物吸入不足。
* 吸入时间:单次雾化约10~15分钟,药液用完即停止。
* 清洁:每次使用后清洗面罩或咬嘴,晾干备用,每周消毒1次。
3.雾化吸入时的呼吸技巧
正确的呼吸方式是确保药物有效沉积的关键。不同年龄段的孩子需采取不同引导方法:
(1)婴幼儿(0~3岁)
呼吸方式:以自然平静呼吸为主,避免刻意深呼吸。
操作方法:
使用面罩紧贴口鼻,保持垂直角度,减少药物逸散。
若孩子哭闹,可尝试在睡眠时进行雾化;清醒时通过玩具、音乐分散注意力。
注意:哭闹时呼吸短促,药物易滞留于口咽部,需尽量安抚后再继续。
(2)学龄前儿童(3~6岁)
呼吸方式:缓慢深吸气后屏息1~2秒,再缓慢呼气,延长药物在肺部的停留时间。
引导技巧:
* 比喻教学:让孩子想象“吹蜡烛”或“吹泡泡”,呼气时轻轻吹气。
* 鼓励孩子用鼻子吸气、嘴巴呼气(若使用面罩),减少药物浪费。
(3)学龄儿童(6岁以上)
呼吸方式:采用“间歇深呼吸法”——正常呼吸5次后,深吸气并屏息3秒,重复循环。
提升配合度:
* 通过计时器或动画设定雾化“任务”,让孩子自主完成。
* 雾化后给予小奖励,建立积极心理联结。
4.呼吸不当的常见问题与应对
问题1:孩子总用嘴快速吸气
后果:药物颗粒直接撞击咽喉,引起咳嗽或刺激感。
纠正:示范“像闻花香一样慢慢吸气”,家长可同步做动作引导。
问题2:雾化时频繁说话或笑闹**
后果:药物随呼气大量排出,降低疗效。
应对:雾化前约定“安静游戏时间”,用绘本或听故事代替互动。
问题3:深呼吸过度导致头晕**
原因:过度换气引发短暂缺氧。
处理:改为自然呼吸,症状缓解后再继续。
5.注意事项
* 雾化前1小时避免进食,防止呕吐。
* 雾化后需漱口(小婴儿可喂少量水),减少药物在口咽部残留。
* 密切观察孩子反应,若出现面色发红、呼吸急促等异常,立即停止并就医。
四、雾化吸入药物的潜在不良反应及应对
尽管雾化吸入药物安全性较高,但家长仍需警惕以下可能的不良反应:
1. 局部不良反应
口腔或咽喉刺激:糖皮质激素(如布地奈德)可能引起咽部干燥、声音嘶哑,甚至口腔真菌感染(如鹅口疮)。
预防措施:雾化后立即用清水漱口或擦拭婴幼儿口腔;小婴儿可喂少量温水。
咳嗽或喘息加重:少数患儿对药物敏感(如支气管扩张剂),可能暂时性咳嗽加剧。
应对:暂停雾化,观察症状是否缓解,若持续需联系医生调整用药。
2. 全身不良反应
过敏反应:极少数患儿可能出现皮疹、面部肿胀、呼吸困难等过敏症状。
紧急处理:立即停止雾化并就医。
心悸或手抖:支气管扩张剂(如沙丁胺醇)可能引发短暂心跳加快、手部震颤。
应对:通常停药后自行缓解,若持续需咨询医生是否减少剂量。
重要提示:
- 不良反应发生率与药物种类、剂量及个体差异相关,规范操作可显著降低风险。
- 若孩子雾化后出现异常哭闹、拒食或行为异常,需记录症状并就医排查原因。
3.家长常见误区答疑
误区1:“雾化激素会影响孩子发育!”
真相:吸入性激素剂量仅为全身用药的几百分之一,且直接作用于气道,安全性高。规范使用不会影响生长发育,反而能有效控制炎症,避免疾病反复。
误区2:“孩子哭闹时雾化效果更好,因为呼吸更深!”
真相:哭闹时多为快速吸气、短促呼气,药物难以到达下呼吸道。应尽量安抚孩子,选择睡眠或安静时雾化。
误区3:“雾化机可以全家共用!”
警告:雾化面罩或咬嘴需专人专用,避免交叉感染。尤其是真菌或细菌性呼吸道疾病患儿,必须严格隔离设备。
误区4:“雾化没有副作用,可以随便用!”
真相:任何药物均有潜在不良反应,雾化治疗需严格遵医嘱用药,避免自行增减剂量或滥用!
五、什么情况需立即就医?
尽管家庭雾化便捷,但遇到以下情况时,切勿延误送医:
* 雾化后症状无缓解甚至加重(如持续喘息、呼吸困难)。
* 孩子出现皮疹、面部肿胀等过敏反应。
* 发热超过38.5℃伴精神萎靡、拒食等全身症状。
六、家庭雾化小贴士
1. 记录用药日志:包括用药时间、剂量及孩子反应,复诊时供医生参考。
2. 定期维护设备:检查雾化机出雾量,发现雾粒变粗或噪音异常及时更换。
3. 心理安抚:通过讲故事、看动画等方式分散孩子注意力,减少抗拒心理。
结语
家庭雾化吸入是儿童呼吸道疾病管理的重要工具,但科学性和规范性是关键。家长需与医生保持沟通,掌握正确操作要点,才能让孩子在安全的前提下获得最佳疗效。愿每一位家长,在纷繁的育儿挑战中,始终握紧两盏明灯:一盏是医学的严谨之光,指引您辨别谣言、遵循规范;另一盏是亲情的守望之烛,温暖孩子每一次深呼吸的勇气。呼吸之路,或许偶有风浪,但爱与知识的双翼,终将托起孩子们自由奔跑的明天。
作者简介
何冬梅,曲靖市第一人民医院儿内科副主任护师,擅长新生儿疾病护理和儿科呼吸系统疾病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