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顶部
首页 > 城市圈 > 正文
党徽映照求学路 农信“甘泉”润高原——富源县联社党建引领普惠金融情系学子纪实
发布日期:2025-07-18    来源:珠江网    浏览:5073

滇东高原的七月,阳光炙烈,空气中弥漫着丰收的渴望与期许。随着一纸薄薄的大学录取通知书从高山深谷中翻越而来,它承载的不仅是几代人的期盼,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压在了富源县无数农家学子的心头。学费,这道无形的鸿沟,横亘在理想与现实之间。然而,在这片红色的沃土上,一股由富源县联社党委引领的“助学甘泉”,正悄然滋润着这片贫瘠的土地,改变着无数家庭的命运。

富源县联社营业网点的大厅内,与窗外滚滚热浪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一片紧张而有序的景象。打印机“咔哒”作响,电话铃声偶尔响起,低语声与纸张摩擦声交织在一起。信贷员小李的额头上,细密的汗珠滴落,衬衫的衣角被汗水微微打湿。刚刚挂断一个催促放款的电话,她立即调整表情,转向眼前那位局促不安的少年,和他陪同而来的父亲。少年黝黑的双手紧紧攥着一个磨损严重的文件袋,里面承载着他用汗水和努力换来的大学梦。他怯生生地问:“阿姨,我的材料……都齐了吗?”那双清澈的眼睛中闪烁着期待、忐忑与一丝不易察觉的自卑。这一幕,每年盛夏都会在富源联社的各个角落上演。是什么,支撑着小李和她的同事们在这场没有硝烟的“助学战役”中日复一日地坚守?

“决不让一个孩子因贫困而失学!”这不仅是一句口号,更是富源县联社党委铭刻在心的政治承诺与行动指南。小李深知,自己为学生细致解答政策、核对材料多花的十分钟,或许正是为这个家庭省去了数小时的奔波和焦虑。对于信贷员而言,这十分钟可能只是日常的一部分,但对于焦虑的家庭而言,却是时间的节省,是通往未来的安心之匙。这些日常的举动,背后是对无数个沉甸甸梦想的默默支撑。

小李的脑海中,时常浮现起去年的那个雨后初霁的午后。她与一名党员同事,驱车颠簸了一个多小时的泥土路,艰难地抵达一位申请助学贷款的残疾老人家中。老人因腿疾无法亲自到网点办理手续。屋内空荡,四壁斑驳,唯一鲜亮的是孩子用汗水换来的奖状。院角几株牵牛花在雨水的滋润下,格外精神地向阳而生,紫色的花朵在湿润的绿叶中,像极了困境中不屈的希望。小李与同事将贷款确认单递到老人粗糙的手中,老人激动得泪眼汪汪,紧紧攥住小李的手,哽咽道:“党的政策真是好啊!感谢你们农信社,娃娃有救了,我们家……有盼头了!”那一刻,小李感到胸前的党员徽章如火般滚烫,她握着那只粗糙的手,仿佛触摸到了这片土地最深沉的期盼与力量。

正是无数个这样被“看见”和“温暖”的瞬间,汇聚成了富源县联社“应贷尽贷,一个都不能少”的坚定行动。在联社党委的统一部署下,“助学贷款党员服务先锋队”迅速成立,队员们不仅是业务骨干,更是政策的“活字典”和服务的“排头兵”。他们在全县设立多个“绿色通道”和乡镇临时受理点,将金融服务的触角延伸至最偏远的村寨。宣讲会开到了村口的老槐树下,开到了农家飘着饭菜香的灶台旁。客户经理们化身政策“宣传员”和填表“辅导员”,用最朴素的语言,点亮了无数寒门学子的求学路。

自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业务启动以来,富源县联社积极发放贷款突破100笔,这意味着,富源县平均每1个行政村,就有近一名学子因农信社这股“金融活水”获得了改变命运的入场券,这背后,是无数党员干部夜以继日的辛勤付出。

每一笔助学贷款,恰能覆盖一名普通农村大学生四年求学路上的主要学费与部分住宿费,为他们撑起一片无经济重压的天空,让他们可以安心逐梦。这笔贷款背后,凝聚着农信人对政策的精准把握与对民生福祉的深切关怀。

更令人欣慰的是,这股涓涓“助学甘泉”已悄然汇聚成“回流河”。许多曾受助的学子,在知识的殿堂汲取力量后,选择带着感恩与智慧重返家乡,或投身乡村教育,或助力产业发展,更有甚者选择加入农信队伍,将曾经感受到的温暖与力量,接力传递给更多需要帮助的人。他们,已从昔日被悉心灌溉的“种子”,成长为今日富源县乡村振兴事业中不可或缺的“栋梁之才”。

富源县联社的故事,是金融工作政治性与人民性的生动写照。它深刻诠释了:真正的金融力量,不在于数字的增长,而在于能否将党的关怀与金融的温度,精准滴灌到人民最需要的地方——比如,那一百余份沉甸甸的希望,那近百名学子因此改写的命运轨迹。

展望未来,富源县联社党委将继续高举党建引领的旗帜,深耕普惠金融的沃土,让农信“甘泉”在滇东高原上滋养出更多绚丽的希望之花,点亮富源更加璀璨的明天。

(通讯员:黄合建)


相关推荐